“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自“十三五”规划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升到国家战略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发挥绿色金融服务于绿色经济发展的职能。
“积极发展绿色投融资等绿色相关服务,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是北京绿色交易所的重要任务和使命。”12月20日,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2023《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对《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表示。
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绿色交易所于2008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气候司备案的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市政府指定的碳交易试点交易平台,成立14年来已经发展为国内领先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之一。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王乃祥表示,北京绿色交易所一直在持续完善碳定价、碳量化和碳金融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服务社会低碳转型、助力经济绿色发展。
据王乃祥介绍,首先,在碳定价方面,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重要的碳定价中心,2013年以来已经顺利支撑北京市完成了9个年度的履约交易,北京市碳配额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积极推进建设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全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经开发建设完成,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进行集中交易。今年11月份,北京绿色交易所还引入了碳排放的竞价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其次,在碳量化方面,北京绿色交易所10多年来一直在推进自愿减排标准与方法学、碳核算方法和减排算法开发,开发备案了两个国家CCER方法学,还开发建设了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碳排放的自动核算和动态监测,同时引入碳排放表现评价、绿色分类等级评价和ESG评价等多维度绿色评价体系。
最后,在碳金融方面,北京绿色交易所一直在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设,牵头起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去年已经由人民银行发布实施。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金融机构碳核算系统”“金融机构ESG信息管理和披露系统”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设开发与CCER等碳排放相关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
“接下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依托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平台,帮助企业开展碳核算、绿色评价和环境信息披露,在此基础上打通与绿色金融的对接渠道,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投融资和低碳发展。”王乃祥说。
今年4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JR/T 0244-2022),明确了典型碳金融产品的实施流程。在业界看来,碳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和产品的丰富,有利于把更多资金引入到碳排放投资。
王乃祥还表示:“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持续深化绿色定价、绿色量化和绿色资金配置三大核心能力,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实体经济绿色复苏不断贡献平台力量。”
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