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步入蓬勃发展期: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债券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市场规模明显扩容,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绿色债券余额达1.1万亿元,规模居全球第二;债券期限品种日益多元,更好地满足了不同领域的中长期绿色融资需求……债市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成绩有目共睹。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绿色金融合作五大支柱已初步形成。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未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持续完善的金融政策架构将助力绿色债券在支持我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绿债标准走向统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随后,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部门陆续发布绿色债券相关政策制度,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
2015年12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绿色债券界定与分类的文件;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2018年,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指导成立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
数年间,市场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披露不足、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凸显,成为横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国际化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紧迫性。
2021年4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应运而生,绿色项目界定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债券发行管理模式更加优化,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迈向“质”与“量”共同提升的新阶段。
“从2015版到2021版目录,监管部门从顶层设计层面发布政策指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与法规相协调的制度体系。”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王中表示。
《目录》为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对进一步规范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推动国内国际相关标准趋同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发布,除企业债以外,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公司债等多个绿债品种同步使用该原则,各方期盼已久的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中国绿色债券高质量发展补上重要一环。
市场规模大幅扩容 债券品种创新不断
自全国首只披露绿色项目筛选标准的绿色债券——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2016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创新品种持续丰富,市场整体规模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为1.7万亿元。其中,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位居全球前列。
今年以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扩容态势仍在延续。截至8月末,已发行贴标绿色债券339只,发行金额合计54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0%和50.31%。
值得一提的是,与市场发展初期相比,近年来,能源、交通、建筑与工程等非金融行业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增加,绿色债券资金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支持作用进一步凸显。
此外,为更好匹配各类发行主体实际需求、落实监管要求,近两年间,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转型债券等相继推出。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银行间市场共支持发行碳中和债2442亿元,若按照募投金额与项目总投比例进行折算,已累计促进减排二氧化碳4203万吨。
同时,目前我国已经在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支持传统行业向低碳或零碳转型。在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看来,转型类债券在国内将迎来快速发展。
“创新产品鼓励了不同类型的发行人参与绿色转型融资,极大带动了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增长,有力支持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王中表示。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持续加强市场建设
尽管当前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仅占中国全部债券市场规模1%左右,同时,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绿色投融资需求在百万亿元级别以上,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有待进一步扩容。
当前,监管部门已统一规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范围,在募集资金绿色投向使用比例、绿色项目技术指标量化等方面也在不断走向统一。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低碳转型推向深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加速统一、激励政策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支持工具积极推行,作为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
不过,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需绿色金融久久为功。就绿色债券而言,要建设一个更规范、更开放、更高标准的市场。
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徐忠看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任重道远。未来可从标准体系、金融产品、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新媒体编辑:杨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