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全球气候灾害事件数量不断快速增长,由此引发的总体经济损失也在加速扩大。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不再是难得一见的“黑天鹅”,而是成了“灰犀牛”。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本身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努力,正在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识别和规避气候变化风险已成为各类机构的必修课。“尽管气候风险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但气候风险定价分析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与淡马锡联合发布的《亚洲气候风险定价(Pricing Climate Risks in Asia)》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谁能更好更早识别气候风险并进行防范,谁就能更好把握潜在市场机遇。
积极关注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根据《报告》,过去40年,全球气候灾害事件的数量不断快速增长,由此引发的总体经济损失也在加速扩大。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敏感,特别是靠近赤道的热带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
“气候风险可被划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孙天印介绍称。其中,物理风险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导致的更剧烈频繁的气候或环境事件带来实物及潜在经济损失的风险。转型风险主要包括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而引入的政策或措施,可能会对部分高碳行业、技术或产品产生影响,技术进步下传统技术和产品可能受到的替代压力以及投资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导致的市场变化的风险等。
孙天印举例说,2021年,河南和山西的强降雨造成了水灾,很大程度上就属于气候物理风险;而转型风险的例子也很普遍。以传统燃油车产业为例,德国一度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最强国,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内燃机和变速箱。“在最复杂的汽车零部件领域,德国的技术积累十分深厚。但是在全球多国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世界正在进入电动车时代,电动车不需要内燃机和变速箱,所以这可能会造成传统燃油车技术的贬值。”他进一步解释,“如果这些传统的车企没有及时在新兴技术赛道布局,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源智能管理系统进行足够的投入和积累,很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不过,尽管气候风险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但气候风险定价分析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气候相关风险呈现非线性、空前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特点,因此企业和金融机构无法依靠传统的风险分析工具来评估气候风险,必须采用针对这些风险类型开发的最新工具和方法。”孙天印表示,例如,传统的金融风险分析较多基于历史经验来预判未来,但是气候风险的主要特点就是灾害发生的规律异于历史规律,这就使风险更加难以预测。
动员更多主体参与
在孙天印看来,积极评估和预判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企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际上,积极参与信息披露计划和管理气候风险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因政策的变化、技术的竞争和投资者消费者意识偏好的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也会对企业更好地抓住机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提供投资者信心有很大帮助。”他表示,但同时,要实现气候风险与机遇分析更大范围应用的目标,政府、监管者、企业、金融机构必须加速行动起来。
当前,监管机构已经针对部分银行开展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点,部分银行已经结合第三方的支持开展相关工作。金融机构自身也在积极行动。例如,海通证券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目标,同时将拿出超过100亿元的资金配置到符合ESG和可持续投资标准的资产上,并且在内部设立了ESG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办公室来实施碳中和的运营和投资目标。浦发银行专门推出了一套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立体式碳账户体系。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将对应不同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权益。“此举旨在探索将碳排放表现纳入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体系,是银行业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的重要举措。”孙天印说。
孙天印建议,下一步,企业应该按照标准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并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碳减排实施路径,制定自身的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做到至少不低于国家要求的行业平均减排节奏和路径水平;金融机构应该将气候风险管理措施全面纳入机构管理体系中,配置资源提升相关风险的分析能力;同时,应将气候风险的定价纳入业务决策中,反映在资金成本中,并定期分析和监测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的敞口。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新媒体编辑:杨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