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绿金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绿金新闻 > 正文

绿金新闻 | 保险业护航“双碳”目标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2-05-20

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更好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保险业大有可为。5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保险,探索针对渐进性污染和生态环境损害方面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多措并举助“双碳”目标实现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相关指导性政策加速出台。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加速推动各领域的转型和创新,保险业也不例外。此次《意见》的出台,为保险业支持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更多依据。

“不难看出,我国的政策环境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基础,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执行效率也较高。”瑞士再保险中国首席风险官张林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些年,保险业自身积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今年初发布的《2020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逾45万亿元的绿色保险保障,用于绿色投资的资金余额达到5615亿元。

《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开拓创新,加大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领域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保险业已经进行了创新实践,行业逐步拓宽传统保险保障范围,多家保险机构推出绿色保险产品,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技术、气候治理和森林碳汇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金融时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已经有包含森林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在内的数十种促进“增绿”的保险产品。

例如,部分保险公司推出“绿色保险+”配套产品,投保企业与保险机构签订绿色保险协议,由保险机构为投保企业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环保管理团队,帮助投保企业建立健全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对投保企业环境问题全面体检、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形成“一企一策”报告,并提供可操作性整改方案。

另外,在绿色投资方面,保险资金还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双碳”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在保险资管产品方面,截至2021年末,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近1万亿元。

瑞士再保险中国风险管理部高级风险经理杨天阳表示,总的来看,保险业服务“双碳”目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挥优势。一是保险机构自身运营可以争取实现净零排放。二是在保险业务方面,在投资端,保险机构可以尽可能实现100%ESG标准的嵌入,通过投资绿色相关产品等方式推动社会绿色转型;在负债端,发挥数据、精算以及量化优势,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展绿色保险。三是通过保险机制推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及升级;也可以与银行合作,为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增信。

资负两端应对气候变化

在业内专家看来,保险业在资产端与负债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式有很多,但与此同时,风险挑战也有很多,其中一个重大考验即保险业如何应对气候风险。《意见》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城市发展的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大力支持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和气候投融资试点。

我国幅员辽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996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681亿元。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事件仍然偏多。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合理运用经济手段,发展多种低碳金融工具可以有效助力碳治理,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建设低碳金融体系。”业内人士表示。

为更好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损失,近几年,保险业在负债端创新推出气候保险产品,通过定期支付确定的小额保费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风险损失,确保个人、社区和城市在气候风险发生后获得有效和迅速的资金支持。

在资产端,2021年5月,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发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倡议书》,提出用实际行动推动“双碳”目标达成,实现资产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保险资金绿色投资的进程。例如,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太平洋保险、建信金融资产投资共同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助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投融资。

积极稳妥参与碳市场建设

《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市场建设。

“此次《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保险业在碳市场中的作用。”中华保险研究所博士邱剑认为,保险业参与碳市场建设应紧紧围绕碳排放量大的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扩展延伸对“双碳”产业转型的风险认识和保险产品保障的供给管理,通过扩面、增品、提标,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保障力度;另一方面,加强行业交流,对新技术的风险数据进行收集,积极应对“双碳”目标的产品创新数据不足、风控管控、承保能力和再保支持等方面的保险挑战。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至2022年5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1亿吨,累计成交额83.44亿元。高额的碳排放交易需要金融产业贡献行业力量。就保险业来说,早在2017年,人保财险就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保险。不过,目前来看,保险行业仍需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全国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落地山东威海荣成。据悉,该险种以海草床为保险标的,以海草床碳汇富余价值,包括固碳经济价值和修复成本等作为补偿依据,以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事件为保险责任。当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时,视为保险事件发生,损失补偿可用于对灾后海草床碳汇资源救助、生态保护修复等生产活动,有效保障海草床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新媒体编辑:白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