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成了热词。从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明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
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说一说碳中和的那些事儿。
问题一: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这要从气候变化说起。在中国环境记协近日举办的环境茶座上,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高温热浪、极端强降水等气象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导致全球百万人死亡。气候变化还影响到生态系统,如非洲等地的蝗灾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他指出,观测显示,我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
他说,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摄氏度。可以说,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要采取更切实的行动。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做出承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
问题二:怎么才能实现碳中和?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准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
看一看你我的生活:
坐车——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电;
吃饭——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
玩手机——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
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减缓措施产生效果需要很长时间,但眼下气候变化的很多影响已经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
她举例说,现在光热水等条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调整、品种选择等提出要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问题三:怎么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
不少发达国家已实现碳排放和经济脱钩。但我国仍处于碳排放增加阶段,尚未达到峰值。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缩短几十年。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我国提出的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绝不是简单地伸一伸手就能触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脚尖就能够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奋力向上跃起才能达到。”李高说。
他指出,很多发达国家实现碳排放达峰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我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主动作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是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向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作出努力,在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时,我国人均GDP仍将显著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达峰时的水平。
同时,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有挑战,也有机遇。在柴麒敏看来,实现碳中和愿景有经济和技术的合理性。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的新产业新技术,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我国要抓住的机遇。
问题四:“十四五”应该怎么干?
巢清尘说,前期所做的减排努力越多,后期的压力相对越小、转型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我国宣布,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奔着新目标去,“十四五”怎么干,备受关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表示,要将有力度的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
他表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持续推动实施。明确各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同时,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立法。
能源低碳转型是重要内容。这位负责人说,“十四五”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实施更加严格的控煤措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先进技术和产业。推进电力系统转型,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交易和调度机制。
下一步,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行动要持续深化,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他说,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继续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