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雨林大火、澳大利亚山火、肆虐的飓风以及洪水,自然界正在一次又一次地警告人类,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时至今日,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不单是环保人士关心的话题。气候变化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更加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理应采取行动,避免因气候变化给经济乃至人类生存带来负面冲击。
12月2日,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正式召开(以下简称“气候变化大会”)。在为期约两周的气候变化大会上,将涉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等多个相关活动。气候变化问题再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引发广泛关注。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多承诺与雄心
虽然有少部分人仍在否认气候变化,但从整体上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共识。不过,真正行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本届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美国就已正式宣布启动退出全球性、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巴黎协定》的程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李会晟在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当前政府的承诺并不足以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如今每年需要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高于10年前,各国政府必须兑现《巴黎协定》的承诺,并且希望各方可以在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取得进展。
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刻不容缓。从环境角度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法国多个城市在今年夏天的气温创下新高,海平面仍在继续升高,气候变暖正在威胁着生物多样性。
而从经济角度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发达经济体内部,较贫穷地区往往专注于农业和制造业,而不是信息技术、通信和金融等高生产率服务部门。“而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气温上升会降低农业和高温作业行业的生产率,通常对落后地区产生更大影响。”IMF表示。
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我们通过各种缓解措施——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采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等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仍在继续,但步伐太慢。我们必须扩大并加快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已经在发生并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努力。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兼管理委员会主席谢白曼(Feike Sijbesma)认为,虽然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气候政策来发挥引领作用,但光依靠政府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在加快向低碳和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和运营能力。“虽然气候变化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最大、最复杂的经济机会,但实现这种过渡需要大量投资,其中高达80%的资金应当来自私营部门。”谢白曼说。
中欧携手展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
事实上,在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中,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在切实履行承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2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面临改善民生等艰巨任务的同时,中方依然没有放弃同全球各国一道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我们将继续沿着既定的政策和目标走下去,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责任,切实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华春莹说。
今年11月27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6亿吨,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3%。
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积极采取行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正如火如荼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领先者。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同样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还有欧盟。欧盟方面的数据显示,2017年,纯电动汽车占欧盟所有乘用车的销量大概为1.5%,按照这个速度,到2025年和2030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将分别提高至3.9%和5.4%。在欧盟更加严格的新排放规则的要求下,汽车制造商们正在将更多生产力量投入到电动汽车的生产之中。
12月1日,冯德莱恩正式接替容克成为欧盟委员会主席。西班牙《先锋报》评价称,冯德莱恩将开启绿色经济、能源过渡以及抗击气候变化的时代。新一届欧盟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将是能源过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冯德莱恩重申了要在2050年实现气候中立的目标,并且承诺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和部门提供帮助,计划在其上任前100天内宣布一项欧洲绿色投资协议。此外,夏尔·米歇尔接替图斯克成为欧洲理事会新任主席,并且夏尔·米歇尔也将把环境问题作为第一要务。由此可见,未来,欧盟将从领导层面上继续加强能源与经济转型,预计将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