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相关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科学的“双碳”政策离不开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科研积淀,积极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任务,构筑起服务“双碳”目标的科技支撑高地。
7月29日,依托监测能力提升项目,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完成了总碳分析仪、气溶胶吸湿特性测量仪等5套关键设备的安装调试,全面提升大气成分监测评估能力。近年来,瓦里关聚焦青海省及周边区域温室气体、碳源汇动态,持续扩展和完善地面与高空结合的联合观测网络,支撑青海省温室气体监测网络率先实现“全链条、全要素”布局;建设全球大气本底与青藏高原大数据应用中心创新平台和青海省温室气体及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攻克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的关键技术难关;引进了可监测、可核查、可支撑的碳源汇监测体系和核校支持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在深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特区建设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之一。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深圳气象部门联合水务、生态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等专项研究。聚焦气候变化对深圳红树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深远影响,基于扎实的观测数据,市气象局向生态环境部门提出涵盖长期监测、科学修复、前瞻性政策制定三个维度的关键建议,为守护这片珍贵的“海岸卫士”提供科学保障。
近年来,深圳气象与多部门联合,不断夯实温室气体监测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市生态部门共建共享,形成以高精度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通量为主要观测要素的温室气体观测网,积极利用气象部门卫星遥感资料和西涌天文台已建的地面高精度遥感观测系统,反演深圳地区二氧化碳垂直分布情况,助力精准绘制碳排放地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定量化评估支撑。
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