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政策动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政策动向 > 正文

专家观点 |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20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局部突破到系统能力全面提升的跨越。然而,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着多重挑战。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破解当前“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迫切需求,也是应对科技创新加速迭代、产业发展深度变革以及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战略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成效

(一)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双轮驱动,加快构筑未来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位势。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已转向对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和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十四五”时期,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作用于产业装备能力、成果转换和产业生成的动能持续增强。据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超过3.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5%。投资增长加速了从科技的原始创新到产业落地的进程,促进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了制造业的集成水平和附加值,实现从“大而全”到“强而精”的转变,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位次。我国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到2024年的第11位不断提升,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随着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持续加强,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取得诸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

(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全面激发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重塑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生态系统从产业层面资源配置优化和创新成果共享。随着我国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全链条进行整体部署,并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进行系统布局,健全创新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下,不断打破阻碍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制度障碍,激发市场主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564.6万件,其中民营企业500强拥有66.67万件有效专利。华为、腾讯、小米等企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稳步增长,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元大幅增长到2023年的6.15万亿元,增长率为247.46%。此外,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由2019年的108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054.4亿元,显示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活跃态势。我国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游轮制造、国产手机芯片等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科技赋能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中国智造”迈向更高水平。


二、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力量。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密集投入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正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需求。为此,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契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新型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的高效配置与持续迭代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同时,面对全球各国在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上的竞相角逐,以及科技和产业竞争新规则的加速构建,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科技创新潮流,奋力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二)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是助推产业创新的驱动力,科技供给的质与量,直接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水平与效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突破,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在应用创新中增强基础技术积累,对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并推动其产业化至关重要。因此,要实现这一深度融合,必须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研发能力,实现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确保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强化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围绕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通过多方协同发力促进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健全创新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广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赛马”等,实施科技分类评价制度,更好配置科研资源,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产业力量深度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企业既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又是科技创新、产业引领的主力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决策者、投入者、执行者和受益者。从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行为来看,国有科技型企业难以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民营企业则存在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潜心自主创新、耐心推动转化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一现状,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能够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另外,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推动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谁能够更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谁就能够抢占市场先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三方同族专利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创新与技术指标中的重要统计指标,通常反映一个国家技术发明的整体水平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中国首次发明专利申请形成同族专利比重仅2.5%。尽管中国在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电气机械、医疗技术和制药这五个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已公布申请总量的五分之二,但在专利的质量和价值方面与OECD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在技术覆盖面和领域均衡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因此,要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应用,需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估、定价、交易和产业化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同时,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推动科技成果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得到应用,不断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的着力重点。从我国历史经验看,正是依靠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等一系列国之重器。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科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一)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互促,夯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要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卓越工程师,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交流互通。还要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互补,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产品创新成功搭建从“实验线”到“生产线”的桥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撑和保障。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力量。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推动重大研发任务更多由产业界出题,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环节;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统筹部署重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移转化,一体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此外,还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走向产业应用。

(三)构建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长周期特性,决定了其离不开金融资源的强有力支持。科技金融体制的建设,需紧密围绕科技创新的特性和需求展开。一方面,要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融资体系,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多种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融资机制,降低科技创新的融资门槛和成本。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科技的应用,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精准评估和风险监控,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推动金融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

(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确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序进行。有效市场是科技创新的源泉。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会自发地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也促使企业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政府应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规则,保护知识产权,让市场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并非万能,其自发性和盲目性可能导致科技创新的碎片化、无序化。因此,有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财政支持、优化税收政策等方式,引导科技创新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五)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升级需求,进一步推动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必须进一步推动适应这一趋势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无限潜能。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的决策指挥体系,确保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通过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和资源壁垒,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简化项目管理流程,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要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支持创新型企业和瞪羚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参考文献

①张林山,陈怀锦.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J].改革.2024,(08):35-44.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2-29).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③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23-12-21).https://www.miit.gov.cn/xwdt/gxdt/ldhd/art/2023/art_bfa8bab733374d2a9a79f5c86935aead.html.

④郝思斯.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12-10(005).


作者:

徐晓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杜何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