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通州区举行。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国际社会正在有条不紊的构建国际统一的碳定价体系,这毫无疑问是个趋势,我们要科学认识和应对。
梅德文认为,目前国际碳市场发展有三个趋势,第一,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第二,总量控制设定越来越严;第三,配额拍卖比例越来越高。中国作为碳排放的大国,可能需要考虑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他表示,中国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开始启动,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总的来说,中国碳市场两个履约期完美收官,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活跃程度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初步彰显,作为发展中国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充分肯定。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持续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和方法,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不断丰富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减排功能,将逐步发展成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梅德文: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主要介绍两个内容,一是碳市场的进展情况,二是碳市场对ESG的影响。
首先,碳市场的进展情况。
如果从2003年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开始计算,碳市场到现在已经超过20年,包括欧盟、美国东部和西部、新西兰、中国与韩国等都建立了碳市场。去年全球碳市场的交易规模超过100亿吨、交易金额8810亿欧元,接近一万亿美元,欧盟碳市场规模在全球碳市场的占比大约80%以上,因此国际碳市场主要是欧盟碳市场。从价格看,欧盟碳市场的价格最高,2021年平均价格是56欧元,2022年是80欧元,2023年是接近90欧元,现在是大约60-70欧元。从流动性看,欧盟碳市场2023年一级市场规模大约15亿吨,二级市场接近100亿吨,流动性在600%以上,流动性较高。
国际碳市场三大机制:《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国际航空减排机制CORSIA、碳关税机制CBAM。
第一,《巴黎协定》的6.2和6.4机制。今年11月在巴库气候大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信号,就是《巴黎协定》第6条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虽然还有个别的细则需要讨论,但整体上看,基于6.2条的双边自愿碳市场、基于6.4的统一自愿碳市场市场呼之欲出,信号非常明显,这有点像当年《京都议定书》的IET国际排放交易、JI联合履约与CDM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市场。如果说,基于《京都议定书》的市场机制是国际碳市场的1.0版,那么,基于《巴黎协定》的市场机制就是国际碳市场的2.0版。
第二,ICAO国际民航组织将在2027年推出强制性的国际民航碳抵消与减排交易体系,即CORSIA机制。目前是自愿阶段,各国规模航空企业可以自愿参与,但2027年开始强制规模航空企业全部参与,专家预测从2027年至2035年大约有25亿吨碳信用的需求。这是国际社会正在建设的基于一个行业的统一碳市场。
第三,碳关税机制,即欧盟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欧盟碳市场的外溢,从202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征收,将对中国的钢铁行业、电解铝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际碳市场三大趋势: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总量控制设定越来越严;配额拍卖比例越来越高。
第一,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碳市场早期多集中于电力和工业等高耗能领域,但随着机制逐步完善,覆盖范围正在向建筑、交通运输、航空等行业扩展。这种扩展有助于提高碳市场的总体减排能力,推动社会各行业加速绿色转型。
第二,总量设定要求趋严,即总量控制越来越严。随着全球减排目标的升级,各国对碳市场配额总量的控制日益严格。通过制定长期配额削减计划,逐步降低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政府可以更好地实现碳减排目标并引导企业规划长期转型路径。
第三,配额分配从免费向收费转变,配额拍卖比例越来越高。初期为降低企业参与门槛,大多数碳市场采取免费配额分配模式。但近年来,逐步向有偿分配(如拍卖)过渡已成为趋势。这一转变不仅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也通过提升市场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推动碳价反映真实的排放成本。欧盟碳市场目前拍卖的比例大约是57%,2027-2034年有可能逐步发展到100%。
碳市场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需要考虑配额分配、价格波动等更多细节。随着政府、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其机制的理解和认可日益深入,全球碳市场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各国将通过建立更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政策框架,使碳市场将在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是国际碳市场总的趋势。尽管美国可能要退出《巴黎协定》,但是国际碳市场本来就是欧盟主导的,有专家认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可能影响不大。
再看中国碳市场的情况。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05年到2012年为CDM阶段,2013年到2020年是单独的区域碳交易试点阶段,从2021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与区域碳交易市场并行阶段。
目前,中国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总的来说,中国碳市场两个履约期完美收官,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活跃程度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初步彰显,作为发展中国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充分肯定。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持续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和方法,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不断丰富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减排功能,将逐步发展成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当前阶段,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信号:一个信号是碳市场扩围。从明年开始,碳市场要纳入三个新的行业,分别是钢铁行业,大概16亿吨的配额;水泥行业,大约11.2亿吨的配额;电解铝行业,7000万吨的配额;再加上电力行业50亿吨的配额,明年中国强制碳市场大概是80亿吨的配额,规模是欧盟碳市场的5倍以上。
另外一个重要信号是碳市场涨价。中国碳市场的价格从今年4月24日开始历史性突破了100元人民币,目前不管是配额还是CCER都稳居在100块钱左右。中国社科院专家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目前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碳市场的价格,配额从2021年7月16日市场启动时的48元,涨到现在的100元左右,涨了一倍;CCER从2021年上半年的大约30多元,涨到现在的100元左右,涨了两倍。客观地说,中国碳市场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投融资功能。
其次,碳市场对ESG的影响。
毋庸置疑,碳交易市场作为一个可以量化的、国际化的、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证明是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它对于ESG的影响至少是三个方面:第一,信息披露。未来的企业信息披露,毫无疑问都要及时、准确、完整、真实的披露碳排放信息。第二,评价评级。企业需要借助于碳交易市场来对其ESG做一个碳中和时代的评价评级。众所周知,ESG有很多很多指标、很多要素,但碳排放可能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第三,投资指南。国际碳市场去年规模100多亿吨交易量、一万亿美元交易金额;中国碳市场,目前一级市场很快80亿吨,二级市场累计交易金额近300亿人民币。但随着中国碳市场不断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交易价格、交易流动性、投融资功能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国际碳市场还是国内碳市场,对于ESG的投融资功能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袁满:接下来我们进入讨论,先请梅总就国际上的三个趋势,中国应该怎么应对或者有什么影响?
梅德文:国际碳市场的三个趋势:第一,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第二,总量管理要求越来越严。第三,配额拍卖比例越来越高。
尽管目前很多机构,包括有些专家对碳市场仍然褒贬不一。确实,任何一个制度安排,任何一个机制设计,都面临着一个评价问题,最简单的评价就是成本与收益,即支付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收益。其次是公平与效率,是否是公平的,是否是有效率的。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MIT的阿西莫格鲁、约翰逊与芝加哥大学的罗宾逊三位教授,他们曾经实证研究了世界上175个国家从1960年到2010年半个世纪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研究结果表明,凡是采用包容型、偏激励性制度设计的国家更容易成功,而采用汲取型、偏约束性制度设计的国家最终失败。我们可以把这个研究结论放到碳市场进行比较分析。简单地说,碳市场是偏激励性的、偏分享式的包容性制度,从长期来看是容易成功的;而以关停并转为代表的行政手段、收费收税为代表的财税手段,都是偏约束性的汲取型制度,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碳市场的制度基因与路径依赖,或者底层逻辑,碳市场的制度基因是什么?第一,全球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经过长期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气候变化正在全球真实发生,其特点是全球时空一致性或全球时空均一性,环球同此凉热,简单说就是在世界任何地方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球的影响是一样的,所以碳市场是一个标准的国际化制度设计。第二,市场机制。相对以关停并转为代表的行政手段,以收税收费为代表的财税手段,碳市场是一个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两项合起来,碳市场就是一个国际化市场机制、国际化制度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能源绿色转型、经济绿色转型、金融绿色转型乃至社会绿色转型,都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与应对国际碳市场这三大趋势与三大机制。
另外就是我刚才一再强调的国际碳市场三大新机制:第一,联合国主导的《巴黎协定》6.2和6.4机制。今年的COP29会议上,对《巴黎协定》第6条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以6.2为基础的双边碳市场和以6.4为基础的国际统一的碳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还是要正确应对国际统一的碳市场的到来。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巴黎协定6.2机制,在“一带一路”国家,在金砖国家,在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等开展基于6.2机制的双边国际碳交易合作,它是一种绿色发展合作,是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巴黎协定6.4机制,是一个全球性的统一自愿碳市场,与中国CCER存在一定竞争合作关系,对CCER市场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国际民航组织主导的行业碳抵消与交易体系。CORSIA机制目前在自愿阶段,各国规模航空企业可以自愿参与,但国际民航组织2027年开始强制规模航空企业全部参与,到现在为止也就只有两年时间。
第三,欧盟主导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从2026年1月1日开始,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实施。我国钢铁行业、电解铝行业虽然出口欧盟的规模不大,但至少影响我们中国高碳产品的出口预期,需要考虑碳成本的预期。据说接下来英国和其他OECD国家可能也会推出类似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一样的碳关税机制。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要科学认识与应对国际碳市场三大趋势和三大机制对中国碳市场的影响,特别是从行业覆盖范围、总量控制、有偿分配的一系列机制制度设计的影响。应该说,国际碳市场高质量、统一化发展的信号非常明显,即国际社会正在从供给到需求,从政府到市场,从产业到金融,虽然缓慢,但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构建国际统一的以碳市场为基础的碳定价体系,这毫无疑问是个势不可挡的大趋势。总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作为世界工厂,我们需要探索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需要充分发挥碳市场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功能,将中国碳市场逐步发展成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命运体建设做出贡献!
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