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中和是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庄严承诺,中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重大的范式变更,即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生产生活的颠覆性变化,从追求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到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人的效用和偏好都发生变化,资本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这当中蕴含着重大的改革机遇,中国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未来40年有望通过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引领世界发展。
(二)金融必须先行,引领碳中和变革一是为规模巨大、期限长、风险高的零碳金融融资(预计规模为18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传统的数字化改造、绿色改造以及绿色消费业等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此外还要支持科创投融资,实现碳中和本身就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二是实现存量金融资产的转型(当前资产规模约325万亿元),2摄氏度温控目标下大量天然气和煤炭储备将成为棕色资产,估值也会下降,商业银行应管理资产负债表估值变化引起的巨大变动,并化解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三是要重塑与碳中和一致的风险管理系统,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将会相应调整,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要考虑高碳资产和绿色资产的不同权重,第二支柱外部监督要开展碳中和相关的压力测试等。四是强化金融企业信息披露,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企业从企业管治、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等四个方面披露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预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在五年内发布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这些都将对银行的资产管理提出很大挑战。
(三)商业银行仍需有所作为当前,我国绿色贷款规模世界第一(16万亿元),绿色债券规模世界第二(8034亿元),但两者占总体贷款、债券的比重仅为9%、1.2%,相对比例还远远不够。为支持碳中和目标实现,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负债业务需要全面转型,要从战略、技术、治理机制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完善基础数据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储备碳排放及其风险的科技知识、能力和人才,真正转型成为零碳银行。
原文发表于《现代金融导刊》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