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高碳行业转型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或将导致‘双碳’进程延迟甚至失败,高碳企业如无法顺利转型而破产倒闭也会导致金融风险,并由此引发失业而影响社会稳定。”7月8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发表了题为“转型金融:市场实践与政策框架展望”的主旨演讲。
当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发布报告《转型金融支持煤电企业低碳转型的机制研究——以山西和内蒙古为例》(下称报告)。
马骏在上述发布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在传统的绿色金融框架下,对于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的转型活动没有得到充分支持;建立转型金融框架的目的,就是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高碳经济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和金融资产)向低碳与零碳目标转型。
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马骏表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正在起草G20转型金融框架,该框架包括五大核心要素: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政策以及公正转型。国内也在全力推进我国转型金融体系的建立,未来需要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高碳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转型金融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我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转型活动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已经有了蓬勃发展,增长速度较快。
据马骏透露,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绿色信贷市场已达全世界最大规模,存量18万亿,去年增长率达33%。过去6年,我国累计发行2万亿绿债,规模全球排名第二,去年发行量增长17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发行700多只绿色基金产品。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涌现出绿色ABS(资产支持证券)、绿色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碳金融产品、绿色保险等。
2022年4月,人民银行提出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的研究,要实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在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转型金融作为新兴概念,在支持高碳行业转型方面,也存在不少痛点与难点。
马骏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传统绿色金融注重于支持自身运营碳排放量较低的、接近纯绿的项目,如新能源、电动车等产业。在此背景下,高碳行业的转型活动难以得到绿色金融的充分支持。
高碳行业中,如人们熟知的八大行业,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已经或将要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其他行业如建筑、公路交通等也都具有较高的碳排放量。
若高碳行业的转型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或将导致“3060”目标延迟甚至失败,一些高碳企业因无法顺利转型而破产倒闭会使银行和股权投资者面临金融风险,并由此引发裁员危机影响社会稳定。
转型活动的范围到底有多大?马骏认为,按照我国绿色产业目录所界定的绿色经济活动,目前仅占GDP约10%,剩余的90%都是不符合绿色贴标要求的“非绿活动”。而这些具有一定碳排放强度的“非绿活动”,又可被分为可转型的非绿活动和不可转型的非绿活动。
“依此推断,未来可转型的非绿活动的规模可能将远远大于绿色经济活动。”马骏表示,建立转型金融框架的要求也就由此提出,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高碳经济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和金融资产)向低碳与零碳目标转型。
全力推进我国转型金融体系建立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创新了许多转型金融工具。
据马骏介绍,国际上来看,较为流行的是可持续挂钩贷款和可持续挂钩债券这两款债务型融资工具。
可持续挂钩贷款和债券会设置一个与企业或项目转型绩效相关的KPI,通过考量其减碳效果,调整贷款或债券的利率。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可持续挂钩债券发行量增长非常快,达到上一年的10倍左右。此外,支持转型的股权类资工具也正在开发之中。
从国内来看,也有不少转型金融方面的尝试同样颇多。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了可持续挂钩贷款、可持续挂钩债券、转型债券以及低碳转型债券等转型金融工具。
当前,建行、邮储等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发放了可持续挂钩贷款支持绿色建筑和电力行业的减碳;一些企业也发行了可持续挂钩债券以支持减碳活动。
此外,中行、建行等发布了关于转型债券的框架或声明性文件,列示其所支持的转型活动,并承诺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的《气候转型金融手册》在原则上相一致,其中包含融资主体必须设立科学碳目标,避免碳锁定,符合“无重大损害”原则等要求。近期,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转型债券应用领域,对募集资金用途作了规范。
马骏表示,尽管市场参与者积极性很高,转型金融产品创新也很快,但从国内外总体情况来看,当前还缺乏权威的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方法),容易导致“洗绿”或由于金融机构担心被视为“洗绿”而不愿参与的问题;缺乏对转型活动如何进行披露的明确要求,或要求各异;转型金融工具较为单一;政策激励没有到位;“公正”转型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共同主席,他认为:“市场实践仍面临不少问题,下一步尤其需要通过建立转型金融框架来解决。”
地方政府应如何推动转型金融?
据马骏介绍,目前,发改委等多个部委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转型路径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为人民银行编制转型金融目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在年初设立了转型金融工作组,也在开展转型金融标准、信息披露和产品方面的研究。
湖州市是我国第一个出台转型金融目录的地方政府,其转型目录覆盖9个行业,对其中各种转型路径所能产生的减碳效应提出了量化的要求。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如何推动转型金融?马骏提出三条建议作为参考:
首先,必须建立转型金融目录。在国家层面的转型目录发布之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试。
其次,根据目录设立转型项目库。可将转型项目纳入绿色项目库,并通过当地的绿金平台,来对接银行、保险、基金等资源,并在这些项目当中选择一批示范项目,引导同行业其他企业更快速、有效地仿效示范项目进行转型。同时,地方政府应考虑设立低碳转型引导基金,为示范项目提供补充资本金的来源。
此外,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除了现有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以外,还应使用一些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如新能源指标、土地批复、电价补贴等。地方政府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涌现新的思路。
来源:碳中和专委会新媒体编辑:杨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