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政策动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政策动向 > 正文

专家观点 | ESG如何锻造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5-1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参与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对中国企业而言,技术与资本是走向全球市场的基础,但要想走得远、立得稳、做得好,关键在于把风险转化为机遇、把规则转化为“护城河”、把责任转化为价值链的能力。当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到来时,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便成为衡量企业海外实践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而当全球治理体系呼唤更加包容而精密的公共价值,不仅考验企业的技术与资本,更考验中国企业的治理智慧与文化担当。

生态优先打造全天候绿色收益闭环。践行生态环境高标准,须以数字化手段将生态预控前置决策前端,取代“先建设后补偿”的被动模式,实现源头风险防范。

在项目启动前,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水文、气象和生物迁徙等数据,并运用声学监测、环境DNA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精准普查。所有数据接入中央分析平台,依托算法模型可在24小时内识别候鸟路线偏移、林火或极端天气等异常,自动生成预警与调控方案,在动工前消除生态隐患。

这些生态数据经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授权的指定经营实体审定与核查后,可转化为碳减排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可交易的环境绩效指标,直接与绿色债券利率、授信额度挂钩,使生态保护从成本中心变为收益中心,实现生态价值向资本价值的实质性转化。

为保障数据可信,系统在关键节点布设冗余传感器实现交叉验证,审核机构采用区块链对全程上链存证。投资者可实时查看碳汇、物种丰富度等生态数据,与财务指标并列展示。项目还将生态绩效与高管激励挂钩,未达标时资金自动回拨环保基金。同时,引入当地社区传统生态知识,将民间观测与文化智慧融入算法模型,形成既有科学精度又有人文温度的共生治理机制。

此类实践不仅为工程带来可持续融资优势,也让社区居民共享绿色红利,从而将基础设施建设升华为有温度、有回报、有韧性的生态价值链。

从协商共建到民心相融实现共赢。在社会层面,高标准体现为从“告知式听证”转向“协商式共建”,推动基础设施与当地社会实现深度融合与共赢。大型工程往往涉及人口迁移、就业转型与社区重组等复杂议题。以往企业大多通过公告、听证等法律程序履行告知义务,却难以回应群体多样而细致的诉求。如今,已将社会协商机制前置于项目规划初期,主动征询居民对线路微调、就业培训、文化禁忌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意见,并将合理诉求纳入方案设计与工程总承包(EPC)合同附件,实现从“社会许可”走向“社会共创”。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关键数据如本地就业率、同工同酬指标、医疗教育投入、环境影响指标等,均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企业还推出社区资产负债表机制,每季度发布公益进展和本地化成效,确保承诺落到实处。此外,企业将医疗站、职业教育奖学金、文化数字档案等长效公益计划纳入整体安排,并在项目竣工后移交社区信托基金运营,实现工程结束,诊疗室的灯光、教室的铃声和数字文化馆的影像仍在社区长明。

这种长期、透明、制度化的协商与共享机制,使企业从外来建设者转型为本地发展伙伴,推动项目真正嵌入社区肌理,成为可持续的公共资源。当输电塔成为原住民节庆舞蹈的背景,当铁轨与社区命运真正交织,基础设施才完成了从外来植入到内生发展的身份转换。

以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促成循环性交付。为破解“设备易供、核心技术难以消化吸收、本地化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缓慢”等海外运营困局,中国企业正将技术合作升维至知识治理工程,如构建标准语料库、智库研究、智能知识平台等,通过“标准——教育——产业”三环耦合模型,系统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这一模式正从项目层面的最佳实践,逐步沉淀为可复制的系统方案,展现出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出海战略思路。

具体而言,该模型涵盖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推动技术标准制度化,支持东道国将中国在新能源、特高压等优势领域的技术规范纳入本国法规体系,实现从市场准入到制度保障的跨越,增强技术落地的制度韧性。二是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化,通过与本地高校共建实验室、开发嵌入式课程,将设备操作知识转化为学位教育内容,推动技术培训从“项目周期”向“人才成长周期”跃迁。三是布局创新本地化,在项目区域设立再制造中心、开源技术平台和联合专利池,鼓励本地团队开展适应性改良和反向创新,形成技术的在地循环能力。这种方式是以知识转移为基础、以创新生态为目标的模式,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提升海外运营韧性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尽管“三环耦合”模式在推广中仍面临东道国政策、市场成熟度与文化差异等挑战,其全面落地仍需持续努力,但它无疑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海外运营领域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成熟阶段。

弹性治理成就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力。生态数字化治理、社会协商共建与技术知识的本地循环,三者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一套具有内在韧性的弹性治理体系。这套体系既确保了核心技术的先进高效,又能依据东道国的文化、制度与市场环境进行灵活调适,实现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它并非个例,而是对中国企业海外优秀实践的系统提炼,代表了一种正逐渐成型的高效出海范式。

这种弹性不仅体现于常态下的适应力,更在于对非常规风险的结构化缓冲能力。项目通过前瞻性设计,为绿色债券定价失灵、社区协商受选举政治干扰、核心人才流动及碳税政策突变等场景,嵌入了制度化的应对机制。例如,当社区协商受冲击时,可启动第三方调解机制;若东道国政策变动导致碳汇收益受损,预设的保险或再谈判条款可被激活;当核心人才流失风险升高,灵活的股权激励池则有助于长期绑定本地知识内核。这些可即时触发的条款,是从大量海外运营实践中提炼出的系统解决方案,正从企业的标杆项目沉淀为可复制的方法论。

可见,这标志着中国出海模式正从“产品输出”“工程交付”,向“治理体系输出”“创新生态共建”的新维度跃升。可以说,ESG治理的本质,是将企业战略融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议程。这种兼具刚性标准与柔性适应的智慧,推动竞争焦点从单纯的技术参数与资本规模,升维为全球治理范式的高阶对话。它使中国方案能在海外文化中落地生根,并在不确定性中展现出真正的韧性,清晰勾勒出中国推动全球化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融进去”的路径,展现出来的正是中国方案所蕴含的长期价值。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博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