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ESG理念的兴起,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持续拓展,已经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影响各国产业竞争态势的关键变量。过去,ESG常被视为形而上学的理念,强调从道德层面倡导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但ESG的实践意义远不止于此。推动ESG建设,不仅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技术性调整,更是国家间围绕能源安全、新兴产业主导权和绿色治理规则制定权展开的深度博弈。欧盟凭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工具构建绿色贸易壁垒,美国在能源战略与气候政策上的反复试探与利益算计,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突破外部技术封锁与规则约束,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ESG作为新型全球化治理工具所引发的复杂利益格局。
一、ESG规则下国际博弈格局的演变
ESG理念的诞生与气候友好议题紧密相连,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道德倡议逐步演变为可量化的投资标准,进而被各国政府和企业纳入战略规划和决策过程。在ESG框架下,能源产业转型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分化。传统能源面临巨大的脱碳压力,清洁能源则致力于技术创新和规则构建。随着能源革命深入推进,石油美元体系下的国际关系或将被清洁能源技术竞争和碳规则主导权所取代。
欧盟是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地区之一,对传统能源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近年来,欧盟将清洁能源战略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通过设立碳边境调解机制、碳排放交易体系、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布鲁塞尔效应,提升其在清洁能源技术竞争和碳规则制定上的全球主导权。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欧盟将清洁能源战略与培养产业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致力于打造零碳产业新业态;欧盟在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谈判中将环境条款作为关键内容,借此促进其清洁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的部署。在全球碳规则方面,欧盟试图推动欧元成为清洁能源市场储备货币,以冲击现有的石油美元体系;借助碳边境调解机制,对碳排放限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征税,以此影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巩固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美国是全球ESG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国家之一,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上采取了更为复杂的战略。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两伊战争后,美国深刻意识到能源独立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能源政策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法案推动页岩革命等能源技术创新,美国不仅成功摆脱了化石能源对外依赖的窘境,而且通过油气出口遏制俄罗斯在欧洲的传统能源权力,增加干预欧洲事务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政策在不同阶段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比如,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与拜登政策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两党主导的政府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国际能源市场和相关产业投资带来了挑战。
中国发展ESG既受国际形势所迫,也是自身发展所需。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制造业大国,中国面临着自身的能源安全挑战以及来自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气候责任追究压力。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开征碳税并计划实施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发达国家大幅增加投入,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在利用ESG理念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目标、如何提升新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在全球ESG治理体系中争取更大话语权等。
二、ESG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在国际气候协议的推动下,ESG政策框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围剿的工具。《京都议定书》《巴黎气候协定》等国际气候协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金融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经济剥削,通过碳关税、技术壁垒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设置多重阻碍。
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Mechanism,CBAM)是全球首个系统性碳关税框架,要求进口商为钢铁、铝、水泥等六大高碳行业及其特定上下游产品的碳排放量支付税费。CBAM是贸易单边保护,一是采用高于出口国的碳排放因子,同时对国内高碳行业给予一定的免费碳配额,不符合非歧视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二是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影响下,欧盟碳价居全球高位,2025年1月末,EU ETS碳价81.94欧元/吨,中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碳价93元/吨,碳关税的实施将削弱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壁垒。发达国家以碳排放核算、认证和标识为工具,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或增加合规成本,形成技术壁垒。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预测,2030年前将新增六类ESG标准,重点关注碳排放报告、供应链劳工标准等指标。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案》为例,法案要求电池产品提供碳足迹声明、电池护照,明确最低回收材料比例,通过技术标准和认证程序形成“隐形壁垒”,这对中国出口占比60%的电池产业形成直接约束。企业需要建立从原材料开采到废料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追踪系统,需要承担电池认证费用、处理和回收废弃电池的费用。欧洲已有较为完整的碳足迹体系,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从零到一的阶段,面临标准数据库不统一、国际互认未打通、数据泄密风险等挑战。
将国家安全泛化至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垄断、供应链重塑和标准控制等方式强化对清洁能源技术的安全化布局。在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2024年更新发布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中,“清洁能源发电和储存技术”首次进入关键技术前十位,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管控的重要技术领域。欧盟推出的《清洁工业协议》将氢能、光伏、风电等清洁技术纳入“战略自主框架”,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将锂、钴等清洁能源所需矿产列为“战略物资”。
三、中国破局ESG壁垒的三链战略
产能链碾压:技术突破与出海战略的双重压制。2024年,我国GDP增长中有26%来自新能源产业。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具有能效优、碳排放少、成本低三重“绿色竞争优势”。国际能源署《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的贡献。中国靠风、光、氢、储技术突破推动零碳中国走向零碳世界。以光伏组件为例,我国早已建成完备的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掌握全球光伏制造供应链80%的份额,光伏组件产量已经连续16年居全球首位;中国光伏组件的成本约0.68元/瓦,是欧洲的1/2,全球制造光伏电池板及其组件所需的设备中,近一半产自中国。
地缘政治、技术壁垒、关税高墙、文化冲突是中国企业推进出海战略的催化剂。中国出海战略已经从单一的产品出海升级为全产业链协同、技术标准输出、全球化生态构建的立体化布局。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智能驾驶、数字基建等领域凭借技术硬实力主导国际标准,在全球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竞争中逐渐占据更主动的战略地位。以新能源智能汽车为例,全球近三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60.9%,中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出口量超2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我国外贸“新三样”之一。经过早期的“产品出海”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全散件组装出口、海外建厂、与外资合作等在内的“一车出海带动全链”的生态出海模式,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范本。
规则链创新:从标准跟随到标准定义。数据是碳管理体系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发达国家在碳核算和碳足迹管理上启动较早,推动其成为与贸易挂钩的全球碳标准体系的两大措施。中国在碳核算、碳足迹起步较晚,但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近年来标准建设和行业实践突飞猛进。
一是系统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今年,中国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明确“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路线图,标志着中国进入碳核算标准体系化建设新阶段。在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控排行业发布了碳足迹因子数据、碳核算指南等,为国内碳市场发展奠定了数据和技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盟电池法案的“卡脖子”问题。
二是兼容国际标准建设。中欧碳核算体系对比呈现“方法论趋同,边界差异”的特征。中国在2024年版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中首次将隐含碳排放纳入核算边界,与欧盟CBAM机制形成有效对接。这一框架还通过碳排放因子法和质量平衡法,覆盖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为企业应对碳关税提供制度基础。此外,2024年中欧签署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谅解备忘录》,首次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纳入跨境碳市场衔接框架,国际标准互认机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金融链突围:从市场扩容到规则融入。中国ESG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与ESG投资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格局。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中国支持气候友好方面的重要融资工具,占我国气候融资资金的90%以上。截至2024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共计4.16万亿元,特别是今年4月,我国首笔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在伦敦交易所实现双重上市,国际认购倍数达6.9倍。ESG投资方面,国内市场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214亿元,ESG基金产品存续规模6817.44亿元。
国内ESG金融市场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政策工具的系统性部署,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一是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与地方绿色金融试验区联动。央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低成本资金带动减排,同时要求金融机构计算和披露贷款所带动的碳减排量;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根据当地的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二是新能源产业链融资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耦合。新能源产业链融资具有投资风险高、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信用传导创设应收账款保理、订单融资等工具,缓解企业阶段性资金压力,形成“技术突破-金融支持-生态系统-价值兑现”的正向循环。三是交易所ESG信息披露与区域性碳市场形成互补。ESG信息披露的直接目的是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将资金引导到ESG综合效益显著的企业;碳市场则通过“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降低纳入管控的企业的碳排放量。
ESG已经成为推动能源革命、重塑产业格局和重构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间的博弈与合作并存,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规则和市场方面的优势,试图构建新的全球贸易与产业秩序。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张和规则融合方面的努力,寻求在全球ESG治理体系中的破局之道。未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ESG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各国需要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遇,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应继续发挥自身技术和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ESG规则制定,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发达国家的ESG壁垒,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能源和产业秩序贡献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作者:
李帅 北京银行
来源:《中国银行业》2025年第5期 作者本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