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IIGF新闻 | 中财大绿金院与易方达基金联合发布《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从理论到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19作者:

随着海内外政策的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行动。在近日发布的财新《2024中国ESG发展白皮书》中,易方达基金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从理论到实践》。本研究对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暴露和风险管理进行量化分析,并针对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设计了综合评估计量模型。

01

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的开展路径

生物多样性全球格局逐步形成

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2014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发布《美国国际开发署生物多样性政策》,为美国生物多样性援助提供了宏观战略指引和明确行动计划。同年,英国外交部和联邦事务部、环境食品与农业事务部和国际发展部联合发布《英国海外领土生物多样性战略》,明确英国政府确保海外领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期许与目标,并以提供“开发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工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等经验案例为支持。2020年5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明确将通过强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能力建设作为复苏和应对未来威胁的重要推进方向。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已上升为国家行动。自1992年6月正式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后,我国开始系统化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通过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政策和规划计划。金融机构响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凭借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签署生物多样性融资承诺等倡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风险和机遇,积极探索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的投融资模式和产品。参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21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报告1、专项研究统计2,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整体资金需求估计每年约8000亿美元,每年资金缺口约7000亿美元。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签署生物多样性融资承诺等倡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旨在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实现生态友好、可持续、绿色、包容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迫在眉睫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相关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金融机构需客观审慎并对应设置风险管理机制,以保障自身稳健运营。随着全球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提高,一系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出台,对金融市场参与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防范生物多样性风险带来的冲击,金融机构需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风险管理框架,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风险的量化和评估方法,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确保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金融机构甄选优质投资标的,引导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领域,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全球已有170余家金融机构签署了《生物多样性融资承诺》,成员单位承诺通过融资和投资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方面,金融机构应优先选择那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影响的项目,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机制可助力投融资主体规避那些可能对自然资本造成不可逆损害的项目,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立足于风险管理,发挥创新投融资模式优势,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创新生物多样性投资方法和工具,化风险为机遇。目前,各大金融机构已经开发支持林业、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渔业、生态修复等项目,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2022年11月,中国银行巴黎分行发行了首笔以美元计价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4亿美元,为欧洲首支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金融机构创新生物多样性相关产品,不仅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还能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02

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风险暴露和风险管理进行量化分析并形成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综合评估计量模型。模型重点针对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客观反映与金融机构直接、间接相关的实质性影响因素及具体程度。同时本研究还将对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机制与核心要点进行解析。整合资管机构先进举措与风险管理机制,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分析金融机构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可纳入考量的因素、相关工作开展的切入点,以及实际操作环节的创新思路。基于分析方法学的研究成果,重点解析现阶段我国资管机构在应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助力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点,为市场提供有效指引。


分析思路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文件之中,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包含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三部分内容,因此在研究方法中,有关于生物多样性风险的界定将会聚焦在与三者更为相关的自然资源禀赋范畴,将水资源、土壤、大气、森林以及物种等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风险承载要素。

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方法对于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度量主要分成两个维度的内容,分别为风险暴露与风险管理(图1)。通过综合考量资管机构风险暴露与对应的风险管理效用,评定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的风险范畴,从而评判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的有效程度。其中,风险暴露主要指资管机构自身或投融资标的主体在生产经营、业务运营或其他商业行为过程中受到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因素影响,从而产生资产减值损失或其他潜在的负面结果。与之相对应,风险管理则是金融机构主动采取一定程度的解决措施,以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等方式,防范生物多样性风险事件与连带效应的发生。


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计量方法学

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综合评估计量模型主要用于对生物多样性风险暴露及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综合度量,该模型客观反映资管机构投融资标的直接、间接的生物多样性风险、实质性影响及具体程度。如下图所示,投融资标的生物多样性风险度量从具体逻辑上已然结合了投融资标的生物多样性风险敞口与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的复合型分析。其中,风险敞口将综合体现机构持仓风险,管理水平将体现资管机构采取对应措施缓释或降低相关风险的有效性。


案例分析

1)基金综合评价

A基金是一只偏股基金,主要投资资源行业,包括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企业行业、燃油炼制行业、天然气加工行业等行业。在可持续金融风险方面,A基金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综合评级为BBB,中财大绿金院ESG评级为AA。绿色棕色收入构成层面,该基金逐步倾向于清洁能源、新能源的资源板块,有意识提升绿色化发展成效。


2)基金生物多样性风险评级

A基金受资源行业主题集中度以及风险分布影响,相关生物多样性风险暴露较高。如下表所示,将对应生物多样性风险拆分至八个自然资本核心元素,对应风险敞口评级基本处于较低水平(B和CCC)。该基金所涉及各类型自然资本的生物多样性风险敞口排名均接近90%,以大气、水资源、土壤和沉积物三部分所承受的风险暴露最为突出。

B392

研究团队采用雷达图的形式分析该基金在各个自然资本维度生物多样性风险敞口水平,通过对比该基金表现与同类型基金风险暴露极值的差异,衡量该基金风险承压所处的市场位置。如下表所示,该基金的风险敞口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并且分布较为均衡,尤其在大气、土壤和沉积物两部分的表现显著,接近于同类型基金的最大值(分别为85.71和94.39),值得重点关注。

研究团队参照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应全市场基金产品底层持仓标的进行分析,并汇总单只基金在相关风险管理绩效层面的整体得分。如下表所示,A基金的管理得分处于中等位置,尤其在战略与体系建设(61.24)、应对气候变化(64.54)以及项目管理方面(59.45)。考虑到基金底层资产以有色金属、采矿行业企业为主,有关风险管理(56.92)以及信息披露(56.63)方面的治理水平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3)基金前十大持仓生物多样性风险

通过分析A基金前十大持仓样本可知,其行业分布集中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采矿行业。在生物多样性综合评级视角下,该基金持仓标的相关风险处于相对中等水平。即便持仓上市公司所处行业普遍集中于生物多样性风险暴露较高领域,但是大多数持仓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治理举措。未来,A基金在优化组合时,也可适当倾向于生物多样性综合评级相对领先的标的主体。


03

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量化生物多样性相关金融风险

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计量在识别边界、量化方法学、数据治理等维度存在挑战。生物多样性风险通过自然资本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传导,可能导致资管机构、金融产品和项目的资产减值。类似气候风险,其管理难点在于风险的识别、量化和全链路分析,而生物多样性风险的界定是量化分析的前提。目前,国际上以TNFD和ENCORE等工具提供了一些参考,但国内尚无明确的规范,各资管机构需根据自身需求制定适用性要求。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计量需多维度、链路式分析与系统性量化方法和精细数据支持。


建立生物多样性风险监测机制

资管机构构建生物多样性风险监测机制并将其纳入自身风险管理流程是应对相关风险的必要举措。生物多样性风险的传导具有阶段性和链路性,涉及全行业的自然资本影响,并贯穿产业和项目的生命周期。因此,有必要在投融资的各阶段(前、中、后)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的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实时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一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方法和数据库,计量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二是运用数字化工具持续监控金融产品的风险动态,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投资策略和优化组合。三是与第三方数据供应商合作,借助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确保底层资产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创新开发生物多样性相关金融产品

资管机构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相关产品创新,可兼顾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资源配置优化。结合国际资管机构可持续金融产品创新的相关经验,可推出可持续挂钩债券、生物多样性贷款、专项基金和主题公募基金等产品,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本的可持续利用。这些创新产品通过鼓励相关投资,提高资管机构和高风险产业链的管理能力。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或企业,改善资源配置,利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降低风险。此外,资管机构可以整合创新的评估和筛选机制,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投资决策,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


完善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制度

资管机构可对应完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制度规范,从目标、标准、流程、信息披露等角度构建顶层设计框架。一是设定生物多样性目标,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保护战略,承诺逐步减少涉风险资产投资,采用“无净损失”或“净增益”原则,提升投资组合的生物多样性。二是将生物多样性关键议题整合到可持续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标准,为金融产品设计、资产管理等提供依据。三是制定内部政策,明确投融资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边界,规范项目评估、风险缓释及纠偏机制。四是定期评估和披露,向利益相关方展示风险管理进展、应对措施和成效,提升透明度和责任感。


生物多样性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从基础设施建设、内外部资源整合以及核心绩效指标搭建三方面提升资管机构生物多样性能力建设。一是开发生物多样性压力测试工具,评估资产组合在不同情景下的减值风险,提前识别潜在负面影响并调整投资策略,确保投资组合的可持续性。二是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内部推动各部门(投研、量化、风险管理、合规等)的协作,外部与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数据供应商合作,确保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三是在管理和产品评估中引入生物多样性绩效指标,将其纳入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中,逐步构建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系统,与ESG数据库等实现互通,通过定期监控更全面衡量投资组合的可持续发展风险。


来源:易方达责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