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徐洪峰:国际油价长期趋势以及中国能源安全

发布时间:2018-07-15作者:徐洪峰

2014年6月开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断崖大跌,WTI原油期货自2014年6月12日的最高每桶107美元,暴跌至2016年1月20日的最低每桶27美元。但自2017年7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WTI原油期货最高攀升至2018年7月3日每桶75美元。但是,从长期趋势看,国际油价阶段回升并不能改变长期下行的历史趋势。

一、国际油价阶段回升不能改变长期下行的历史趋势

从供给面看

首先,2014年6月至2017年上半年国际油价暴跌的首要原因是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大幅增加。在此期间,由于页岩油产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美国石油产量占到全球石油产量增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国际油价暴跌的首要原因。但是,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页岩油产量有所下滑,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际油价下行的供给端压力。但是,鉴于美国页岩油的庞大储备,以及随着技术进步页岩油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美国页岩油产量在未来至少3到5年期间,仍会恢复,甚至会超过前期产量高位,再次成为推动国际油价下行的重要力量。国际能源署估计,以美国为代表的非OPEC产油国在2018年将增加产量180万桶/天,较2017年76万桶/天增加一倍。

其次,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效果有限。虽然OPEC与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达成了原油减产协议,但是,在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情况下,任何没有美国参与的减产协议都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减产协议达成后,在OPEC国家和俄罗斯减产的同时,美国页岩油产量和出口量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抢占了相当程度的亚洲市场份额,在美国不参与减产的情况下,减产协议各方很难做到长期单方面减产,损失市场份额。

第三,其它此次推动国际油价阶段回升的供给方因素,如对产油国委内瑞拉的制裁、利比亚输油管道爆炸等,对国际石油市场供给的影响时间有限、影响程度有限,在一段时期的有限影响后,随着事件本身的缓和或彻底解决,这些短期推动国际油价回升的影响将不复存在。

从需求面看

2017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回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冬季供暖导致原油需求增加,而此季节性需求并不能长期推动油价上升。目前,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总体落后于供给增加速度。此外,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均制定了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和政策,以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而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清洁能源生产成本降低会加快这一替代进程、逐步提升替代程度,从而导致全球原油需求进一步减少。

原油库存方面

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阶段回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1月,国际原油库存持续减少,但自2018年1月开始,美国EIA原油库存再次开始增加,原油库存的增加会再次成为国际油价下行的推动力量。

除了以上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原因外,其它因素,诸如美联储加息预期,会推动美元走强,通过两种机制产生国际油价下行压力:一是国际原油多数以美元计价,美元与油价二者之间存在反向互动关系,美元升值油价下跌;二是美元和石油均是国际市场重要投资品种,美元走强会导致包括原油、黄金、白银在内的其它投资品价格下跌。

二、国际原油买方市场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国际油价将总体下行,国际原油市场未来将表现为买方市场,对于作为全球最大原油需求国之一的中国来说,这一转变无疑将会增强自身的能源安全:

首先,原油进口来源得到充分保障。除了俄罗斯、OPEC等传统原油进口来源外,美国等新兴原油输出国可以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的另一现实选择。随着页岩油开采技术的进步和勘探开发规模的扩大,其生产成本和输出价格将会更有竞争力。

其次,随着国际原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中国作为国际原油进口大国,市场谈判地位增强,可以争取更有利的进口价格,降低原油进口成本。

第三,随着市场地位的增强,中国油气企业可以争取更多参与俄罗斯等原油输出国上游油气资产的勘探开发,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积极介入石油输出国的上游油气市场

最后,可以利用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之一的强势地位,追求其它相关经济权益,例如,推动中国油气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出口、推动油气贸易本币结算甚至“石油人民币”,扩大中国原油期货交易及价格的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甚至可以在石油输出国抢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将原油进口作为谈判筹码,争取经济考量之外的地缘政治利益。

作者:徐洪峰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能源金融研究室负责人


新媒体编辑:曹应盈

网站编辑:郑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