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于年会上发布《2018中国环境权益市场报告》。据了解,该报告是国内少有的对各个环境权益市场做出全面、综合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成果。
该报告梳理了中国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节能量)和水权四个主要试点示范市场的发展进程和现状,概括总结了四个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环境权益市场、丰富融资工具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完善环境权益市场提供来自智库的研究智慧,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发展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可以用经济手段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参与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和社会整体对减排的参与度,是实现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各类环境权益市场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整体来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最快,在试点碳市场的基础上,已经于2017年12月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并进行了一些融资工具的尝试, 包括配额回购融资、碳资产质押、碳债券、碳掉期、碳远期等。其他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也进行了不少试点探索工作。然而,市场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排污权、用能权和水权交易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基于各类权益的融资工具进展缓慢,亟需做出改进并加快建设步伐。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室负责人崔莹表示,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普遍存在法规制度不完善、活跃度低、透明度差、各地交易价格差距大和相关金融工具发展不成熟等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建立健全交易法规和制度,制定稳定积极的交易政策和灵活的价格调控机制,并加强MRV(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建设,推动金融工具的发展。
此外,报告指出,排污权和用能权交易市场还存在各自的特性问题,为了市场的更好发展,排污权交易需要做好与排污许可制度之间的衔接工作,并与环保税积极配合协调,避免过多增加企业负担;用能权交易应解决好与节能量交易市场自身的重复建设问题,并做好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衔接工作。
新媒体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