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的第十五届“科学·艺术·时尚节”国际学术论坛召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实验室负责人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受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演讲中,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以“服装和可持续一带一路”为题,介绍了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可持续与创新发展、中国政府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努力等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纺织业对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绿色金融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改善纺织服装业的生态足迹。
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130年的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就将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在当时,布、纺织物和丝绸是中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之路也是因此得名。直到今天,中国依旧在世界纺织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2017年,中国纺织业出口额达到4150亿美元,比1995年的738亿美元增长了5.62倍,占到了全球纺织业出口总额的35%。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行业也践行“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2003年以来,中国纺织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金额达100亿美元左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市场准入条件的不断优化,纺织业也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但也要看到,当前,纺织业是中国第二大水污染排放行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污染行业之一。纺织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6%。其中仅聚酯产业就需要185座普通燃煤发电厂为其提供能源;纺织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数量占全球垃圾总量的4%,是食品垃圾的2倍。此外,纺织行业还是全球第二大海洋塑料污染物的来源。因此,纺织行业亟待向绿色发展转型。
对此,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表示,中国一直走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沿,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积极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例如《“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绿色金融的中国的经验就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也应加强对可持续材料采购,节能环保生产设备以及原材料和产品可持续运输等领域关注与投资,进一步推进纺织行业的绿色发展。
据了解,国际学术论坛是北京服装学院一年一度的“科学•艺术•时尚节”重要板块之一,旨在促进多元化环境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来自国内外经济、艺术、设计、语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百余位观众参加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