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主办的区域卫生展览及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实验室负责人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受邀参加绿色与清洁卫生分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据统计,目前仍有近24亿人无法使用先进的卫生设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例如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刚果以及乌干达等,无法获得基础卫生服务的人口比例超过70%,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1.7万亿美元的投资,仅亚洲就需要8000亿美元。
事实上,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6条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第14条 水下生物、第15条 陆地生物。而第14条和第15条是更与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绿色金融发展紧密相连。
绿色与清洁卫生分论坛围绕如何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投融资,以及将中国建设经验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主题进行了探讨。来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基础设施部专家介绍了农发行在扶持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他表示,中国通过使用多种金融工具,例如政府资助、贷款、小额信贷等,成功为许多农村地区人口提供了更好的卫生服务。但他也强调,由于许多项目规模过小,使得很多大型金融机构无法很好地参与其中。

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在发言中表示,当前,“一带一路”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但同时,健康合作与知识共享也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借鉴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通过进行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采用应用PPP模式、发挥智慧金融工具作用、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基础卫生投资设施建设等方式,提升本国的卫生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此外,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和分论坛其他专家一致认为,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卫生建设投融资水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例如构建卫生事业管理框架能力和规划能力。二是规范行为举止,改善当地人的卫生理念与习惯。三是应用多种金融工具,例如混合金融、小额信贷等。四是支持本地参与建设和维修,例如进行地方一级的股权投资。五是加强多边协调,特别是为优惠贷款和拨款选择最优用途。六是加快资金循环,例如通过资金集中化和证券化。
据了解,区域卫生展览及研讨会将举办3天。来自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的领导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