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IIGF新闻 | “碳路共行 · 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与区域绿色转型”专题会议在上海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26



2025年9月23日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与国网英大集团联合主办,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协办的“碳路共行·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与区域绿色转型”专题会议在上海大厦香宫召开。本次论坛为全国碳市场大会的系列活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李高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实践表明,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工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资金支持也推动了相关制度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激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气候治理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做好气候投融资的工作,更好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李高建议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强化统筹谋划和政策协同,二是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和金融工具,三是深化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李伟阳,新开发银行环境、社会与治理部门负责人Roman Novozhilov,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东亚区总监陈波平到场做主旨演讲,从政策、金融、能源、国际等视角出发,针对气候投融资的重点任务、发展路径与实践探索分享观点,提出建议。

丁辉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中央提出要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推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气候投融资工作,也应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与阶段特征,重点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市场生态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发挥气候投融资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叶燕斐指出,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活动需要多方协同:既离不开规划引领、信息共享,也需要做好项目推动、企业带动,更要发挥金融助力、消费者参与、发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如金融机构可以为引导企业客户转型提供咨询和投资顾问服务,向企业客户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监督客户落实转型计划并对外披露。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做好信息披露、加强能力建设,为推进气候投融资贡献力量。

李伟阳强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绿色金融高度契合、双向赋能。一方面,绿色金融为能源转型提供关键助力和有效支撑,能满足大量资本需求,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匹配多元化金融工具。另一方面,能源转型为绿色金融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方向和需求源泉,不仅推动绿色金融开发匹配的产品服务体系,也催生碳市场等绿色金融新蓝海。英大集团也躬身入局,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以高质量绿色金融赋能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Roman Novozhilov指出,气候融资是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关键环节。2024年,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融资金额创下137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较前一年增长10%。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融资中,有850亿美元用于支持中低收入经济体。2024年,多边开发银行引导的私营部门气候行动融资总额达1340亿美元,同比上涨33%。支持气候减缓与适应项目投资,覆盖可再生能源、绿色城市、清洁交通、水与粮食安全等。


陈波平提出,气候投融资助力城市绿色转型方面,应当建设创新气候投融资机制、建立务实国际合作。一是创新混合融资模式,通过支持设立城市气候基金等创新机制助力城市低碳发展;二是推进转型金融地方创新,加速高排放行业减排;三是利用碳市场赋能城市低碳转型,拓展碳信用开发机制,持续开发碳信用的应用场景与价值实现渠道;四是发展气候预算优化气候财政,在关键环节实施精细化支持政策。同时,支持国家碳预算机制和碳排放双控体系建立。C40已成功在国际城市开发多个可融资气候项目,并撬动万亿美元城市养老金向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今后愿继续通过其全球城市网络,促进中外城市气候投融资先进经验交流和务实合作。


会上,还举办了以“共建低碳与韧性未来:中外视角下的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对话”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嘉宾聚焦气候投融资在地方层面的试点进展与实践经验,围绕当前地方在推动气候投融资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展开探讨,包括项目落地机制、资金筹集与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等方面,分享各地的创新案例与政策工具,探寻推动气候投融资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与合作模式。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乃祥,陕西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中心主任栗小文,上海市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绩效处负责人宋海楠,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光星,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气候伙伴关系项目主任Janto Hess,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全球交易与支付服务主管、董事总经理王一帆参与对话。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赵现军主持论坛。

王乃重点介绍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重启后,在支持关键领域碳减排项目核算、认证、交易及价值实现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深入分析要进一步发挥 CCER市场对气候投融资的支撑作用,需突破的核心瓶颈与挑战;围绕助力气候投融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应聚焦的关键方向;同时分享了未来深化数据服务、跨市场联动等核心能力,更好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路径。

栗小文指出,西咸新区先后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气候适应型城市、碳达峰、EOD、海绵城市等多项绿色低碳发展试点,创新构建绿色低碳创新体系、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西咸通过系统性的方案设计和创新性的实施路径,致力于打造气候友好型城市示范,搭建研究平台推进绿色技术转化应用,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新机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低碳转型,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丰富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推动产融结合;总结地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制定标准,贡献绿色发展西咸方案,服务区域促进行业,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宋海楠系统介绍了浦东新区在环评审批优化、总量配置、气候变化应对及气候投融资试点等领域,推动区域低碳绿色发展的特色实践案例与积累的宝贵经验;结合生态环境部门职能视角,提出从“侧重单个项目融资支持”向“构建系统性引导产业深度脱碳政策环境”转型的关键工作方向;深入探讨了未来浦东在创新环境监管工具与政策体系方面的可落地实践路径。

杨光星详细介绍了为全国碳市场提供登记、履约、清结算等基础服务的工作成效,以及创新构建“1+N”结算银行体系的实践情况,同时披露了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未来规划;立足服务全国碳市场发展大局的视角,分享了依托自身在制度设计、账户管理及资金结算方面的枢纽优势,为金融机构创新气候金融产品提供支撑的具体思路与实施举措。

Janto Hess介绍了GIZ在支持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与主要成果。他分享,在中国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GIZ与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各成员单位以及金融机构携手合作,推动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政策研究、地方能力提升、金融工具创新、气候风险分析管理工具的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并且支持开展了一系列中德可持续金融、气候金融专家对话研讨活动。他提出了希望中德气候关系项目下的合作成果可以更好地赋能中国政策决策者、银行与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为中国解决气候投融资项目落地实施与资金筹集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王一帆在发言中介绍了法国兴业银行在能源转型领域的整体战略布局与核心发展重点;结合实践分享了在全球市场及中国开展能源转型相关投资时,银行面临的独特市场机遇与现实挑战;针对中国气候投融资从试点迈向深化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外资银行在华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具体路径与实践方式。

来自国内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国际机构等的10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活动,共同围绕气候投融资的政策进展、地方实践探索及多方合作路径开展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