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中国世界最大超低排放火电厂群正在绿化
2.国家电投集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二)地方
1.广西首个“超级充电宝”并网投产
2.甘肃首个“零碳”充电站设施和功能升级
国际
1.欧盟新电池法碳足迹核算细则草案正式发布
2.日本东电5月17日将启动第六轮核污染水排海
观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中国新能源产品广受欢迎是企业‘拼’出来的!
近期,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对中国提出所谓“产能过剩”的指责,声称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出口对国际市场造成了冲击。对此,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16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对于全球而言是贡献而非威胁。中国优质的新能源产品丰富了全球市场的供应,推动了绿色低碳的进程,并且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可减少约1.66吨的碳排放。中国在2023年出口了120万辆新能源车,这意味着每年可减排约200万吨二氧化碳。何亚东强调,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绿色、数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还催生了新的技术,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以其高性价比、优质量及强大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价格优势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承担,同时也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何亚东进一步指出,所谓的“产能过剩论”是违背常理和常识的,完全站不住脚。产能问题应尊重规律和事实,从客观、全面、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供需问题需从全球视野来审视,而非局限于单一国家。当今世界经济早已紧密相连,生产和消费都具有全球性,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供需匹配和调节。因此,不能因为一国的产能超过其本国需求就轻易贴上“过剩”的标签。
从国际贸易的实践来看,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各国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分工合作来提升全球经济效率和福祉。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向世界输出大量商品,而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出口仅占其产量的较小比例。因此,将美欧日的出口视为合理,而将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出口视为过剩的做法是片面和不公平的。
何亚东认为,所谓的“产能过剩”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些国家的焦虑情绪,这些国家担心自己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下降,因此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抹黑和打压。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双标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无法阻挡中国的发展步伐,反而会阻碍自身的进步,并对全球经济复苏和绿色转型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