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3.27

发布时间:2024-03-27作者:

国内

(一)全国

1、中国能建成功签约重力储能+压气蓄能项目2、全国首个《制氢厂运营管理手册》正式出版发行

(二)地方

1、1.93GW!山西“煤电+新能源”项目下发!2、重庆:开展充换电设施、用户侧储能(光伏)等领域试点建设虚拟电厂

国际

1、德国发布《电力储能战略》2、印度风电年度新增装机需要达4-5GW甚至10GW


观点

蓝虹:绿色股权融资仅占绿色资金的3%,急需绿色基金弥补短板

近日,就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抓手、生物多样性金融的痛点难点、CCER重启对气候投融资的影响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蓝虹接受记者采访。蓝虹表示,今年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抓手有碳保险和再保险、绿色基金、绿色普惠金融、碳金融以及绿色信贷。打造绿色低碳生态环境属于超大项目,一般采用EOD模式,融资规模大。市场上的绿色资金约97%为债权融资,仅3%是股权融资。目前我国绿色基金发展相对滞后,绿色基金占绿色资金比例仅为1%,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基金。生物多样性金融既有传统融资工具,也开发出了新的融资工具,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传统融资工具中绿色信贷仍是主要工具,绿色债券也得到广泛运用。还有一些新型工具。一是生态碳汇,如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等,可以用来增加收入。二是生物多样性信用,通过出售生物多样性信用,可以帮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者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收入。三是债权自然置换工具,把债权转变为对自然资源的投资,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各种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是将气候投融资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仍然有很多气候投融资的项目收益流不清晰,或者风险太高,难以直接和金融机构库对接。因此,设计和理顺气候投融资项目的收益,以及如何通过财政手段弥补部分项目收益流不足的问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