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 渤海湾首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工建造
2. 全国首座光伏直供换电站在国家能源集团开工
(二)地方
1. 安徽电网首套变电集控系统在合肥投运
2. 浙江绿电交易年度累计电量首次突破10亿千瓦时
国际
1. 淡水河谷将向瑞典电池巨头Northvolt供应电池用低碳镍
2. 欧委会就建立天然气强制储存目标发布拟议法规
观点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杨上明:
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氢能产业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能源体系优势,坚持系统思维、久久为功,力争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
一是加快构建低碳氢能供应体系。建议从全生命周期视角评估氢能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环境效益。近期因地制宜利用工业副产氢,在不额外新增碳排放的前提下,作为培育氢能产业的启动资源,就近供应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应用。中远期加快发展规模化风电、光伏、水电等多种低碳能源制氢,提升制氢关键技术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逐步完善分布式制氢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灵活的价格机制,将清洁低碳氢能打造成氢源的主要构成,从源头上保障氢能绿色低碳属性。
二是持续提升氢能储运设施效率。我国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制氢资源也多分布于该区域,但氢能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距离输运成本成为影响可再生能源制氢经济性的问题之一。研究制定安全经济的氢能储运管理规定,加速研发低温液氢、固态储氢、化学储氢等新型长距离储运技术和商业化应用,开展管道输氢示范,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发展能力。
三是加快释放氢能多元应用潜力。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基础,发挥氢能高品质热源、高效还原剂、低碳化工原料等多重属性,推动氢能在交通、冶金、化工等领域替代化石能源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加快新型储能、分布式热电联供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积极发挥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作用,稳步有序推进氢能示范应用,促进能源电力领域深度脱碳,实现全面绿色低碳发展。
主编:吕今平
本期责编:杨天琪
新媒体编辑:杨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