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3.7

发布时间:2022-03-07

国内

(一)全国

1. 国家发改委:我国能源供应有保障,俄乌冲突对能源供应的影响可控

2. 三家国企携手打造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

(二)地方

1. 国家管网龙口南山LNG接收站一期工程建设春节、冬奥期间安全平稳有序2. 湖南省株洲市城区民用液化气上调至130元/瓶

国际

1. 伊核谈判进入“最后阶段”,能源贸易“蓄势待发”

2. 每兆瓦时442欧元,西班牙电力价格将达历史新高

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建议提升煤炭“柔性”供给能力。

2021年国际能源供应紧张态势和我国煤炭短期出现的市场大幅波动现象,说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重大,也说明“一刀切”式的“去煤化”和煤炭“双控”既不符合国家能源战略,也不利于“双碳”战略实施。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我国向现代能源体系平稳发展的重要过渡桥梁。

要进一步强化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建设。在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的同时,要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矿为主体的煤炭生产结构,建立煤炭产能收缩与释放机制,也就是当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能源处于正常发电运行阶段,煤矿收缩产能、控制产量;当不能正常发电或能力不足时,煤矿释放产能、提高产量,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柔性供给就是市场需要煤炭时能够迅速扩大产量,不需要时缩减产量。煤矿智能化是新时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要加大智能绿色开采技术研究,构建煤矿开采全过程的数据链条技术,实现煤矿决策的智能化和运行的自动化,这种煤炭智能柔性开发供应响应模型,可以解决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问题。

同时建议加大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推动煤炭从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转变,促进行业转型。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央政府统筹煤炭管理能力。中央高度重视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但各部门、各地方涉煤政策缺乏统筹协调,建议各部门、各地方涉煤政策应与国家煤炭管理部门协商一致,协同发力,防止处处是红线,相互掣肘。


主编:吕今平

本期责编:杨天琪

新媒体编辑:杨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