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常会:增加煤炭供应 支持煤电企业多出力出满力
2.工信部:202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超284亿美元
(二)地方
1.江苏省银行业协会发布《江苏银行业绿色金融服务自律公约》
2.《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
3.2022年浙江电网计划安排配电网建设投资129.32亿元
4.山东省出台十条措施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快落地
1.特斯拉遭韩国调查,涉嫌夸大续航
2.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部长称核电或将成为解决电力问题的最优解
3.法国宣布大规模重振核电计划
4.挪威政府大力推动北海风电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锦涛:在气候投融资中开展环境披露与金融升级
气候投融资在中国试点地区的发展将推动以环境检测与碳核算为主的金融体系绿色升级。当前,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气候环境披露体系,开展基于信息披露的融资效益评价。
气候效益评估有助于提高试点地区投融资目标和地方双碳目标的一致性,在这个目标背景下统计气候资金的透明度、政府公开支持与私人资本的效益差别等,研究形成统一的气候资金定义、范围和统计口径,从气候资金的覆盖范围(国资、民资、外资等)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计算出每单位气候投资的效益,用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环境披露和环境效益评估、绿色金融业绩评价。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效益评估、环境信息披露、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等领域相结合体现了借鉴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来规划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经验探索绿色金融的升级方向。
第一,气候投融资升级了绿色金融的目标导向,使之以符合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气候路径为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均面向了联合国气候变化进程),在试点地区以符合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曲线为基准,某些气候投融资项目在双碳曲线上的特定时间阶段开展将会具备显著的效果,这比传统绿色金融项目添加了更系统性的统筹和规划,根据相关进度适时引导气候资金的方向将会是地方开展政策规划和市场参与的重要原则。
第二,气候投融资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金融机构进行碳核算和评估碳减排经济效益的能力升级,这显然催生了市场化、规模化、具备成本优势的环境评估方案需求,如果克服了碳核算的问题,则将进一步改善绿色金融当前的一项难点:绿色金融主要覆盖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或者自然人的资信状况不如大企业,在绿色项目和活动中缺少足够的资产抵押,但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可称为缺乏应对气候变化防御力的“气候敏感性群体”)恰恰是气候目标和气候金融应当重点支持的对象。若完善了碳核算方案和碳减排效益评估体系,令气候敏感性群体重新获得客观的绿色资信评估,将实现以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为突破口,探索出新的绿色信贷模式和结构。
主编:吕今平
本期责编:郭玉茹
新媒体编辑: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