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世界首例石灰岩地层储气库350兆瓦压气储能项目地上主体建筑安装工程开工!
2.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成功!
(二)地方
1.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2.东北地区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主装置合拢贯通
国际
1.世界首个!德国垂直面板浮动太阳能电厂投用,年发电2吉瓦时!
2.波黑重启特鲁西纳风电项目公开征集特许权引关注
观点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加快发展海洋新能源推动广东经济绿色转型
广东省海上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广东省海洋新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在低碳清洁转型方面需要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背景下,广东省海洋新能源发展下一步或应从以下五大方向推进:
第一,提高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应结合《广东省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继续推进海上风电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巩固广东省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的优势地位。推进海上风电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海上风电项目的技术标准建设,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海上风电产业链建设方面,不断提高设备国产化率和供应链自主可控程度,提升广东省海上风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近海风电产业稳步发展和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计划,结合漂浮式风电、柔直输电等技术,提高深远海风电输送效率,着力提升深远海风电项目的技术经济性,为全国其它深远海风电项目开发提供经验。
第二,加强海洋氢能技术创新,推动海上新能源项目制氢规模化应用。广东省氢能装备产能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为广东省海上氢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应充分发挥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平台的技术支持作用,结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氢能研究中心,研发具有高效率、低电耗、灵活性强的电解槽等氢能设备,重点突破海上氢能产业“卡脖子”技术。在此基础上,探索氢能设备对海上新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降低海上氢能设备应用的成本。将成熟的氢能技术应用于交通、电力、化工等行业,扩大优势氢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应注重海上氢能产业的差异化竞争,在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重点布局海上氢能研发中心,在云浮、潮州、湛江等地重点发展氢能装备制造产业。
第三,逐步推进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能开发,构建多种能源综合发展的海上新能源产业。利用广东省丰富的波浪能和温差能资源,推进海洋能资源的全面发展。加大与本省现有的海上新能源研发平台的合作力度,重点突破困扰海上波浪能、温差能大规模利用的核心技术,如大功率温差能综合利用技术,以提高海洋波浪能和温差能的转换效率。加快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能装备的制造,对现有的波浪能机组和电站装备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探索出可靠性更高、维护成本更低的设备,提高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能开发的经济性。
第四,加快海上光伏项目布局,构建“风光储氢”协同发展新模式。应着力解决海上光伏项目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问题,大力推动适应远海复杂环境的光伏组件和新型储能设备研发,完善在建光伏示范项目建设;并严格海上光伏项目选址审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加强与海上光伏科研平台的技术合作,解决海上光伏项目受台风、梅雨季节等极端天气影响带来的不稳定性,如加快海上光伏与海水抽水蓄能的配套建设,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上光伏广东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广东优势海上风电产业和海上制氢资源,结合广东在海上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积累,探索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水抽水蓄能和海上氢能相结合的自主发展道路,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风光储氢”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提高海上新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
第五,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海洋新能源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牢牢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海上新能源项目监测平台,为新建项目提供生态数据支持,降低海上新能源项目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进海上新能源项目的生态修复,确保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水制氢等新能源开发与渔业发展的平衡。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推进风渔融合、海上能源岛等海洋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未来,进一步强化海上新能源开发与海洋养殖、旅游项目的深度融合,拓展海上新能源产业链条,是广东省海上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为保障广东省海洋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冲击、项目投资风险高等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应优化海上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同时,统筹规划广东省海上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陆海资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海上新能源布局形态。鼓励海上新能源“卡脖子”技术的创新,为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推动多元资本的协同,激发市场参与深远海新能源项目的积极性,并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作用,协同推进广东省海上新能源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