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赋能安全生产!中国中煤创新应用“北斗+”融合定位技术破解“三分离”管理难题。2.“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 国家电投集团多措并举促进清洁低碳转型。
(二)地方
1.上海市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2.内蒙古乌海储能电站项目顺利完成首套储能设备及PCS一体机吊装。
国际
1.从水电到人力资本: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计划对日本进行战略访问。
2.泰国乌隆塔尼115千伏变电站改造项目获得PAC证书。
观点
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规划布局
2024年全国新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1.2万亿元,占电力领域重点项目投资超过50%,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
我国生产的风电光伏产品2024年为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亿吨。
面对资源富集地区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大规模远距离外送消纳制约因素增多的矛盾,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既是缓解电网消纳压力、破解新能源电力消纳瓶颈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内在要求。目前,新能源非电利用规模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足1%,亟待进一步破解投资成本高、技术装备不成熟、下游需求未充分释放、统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和挑战,实现规模突破,打开新能源开发利用更广阔空间。
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多元融合,推动新能源发展从“单兵作战”向集成应用转变。面向新形势新需要,新能源的发展方式正加速向集成应用升级,各类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涌现,助力增强新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具体表现在:
一是多能融合,以绿电制氢氨醇为代表的多能转换技术正加速探索与示范应用,气电掺氢、煤电掺氨,以及化工、交通、冶金等领域绿色燃料替代空间广阔;
二是资源整合,绿电直连政策已初步搭建让新能源和用户“直接见面”的桥梁,随着相关机制不断完善和支撑技术日益成熟,类似模式的应用范围有望不断拓展;
三是优势聚合,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新型业态规范发展,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发挥分布式资源的聚合优势,提升新能源参与电力系统优化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的能力;
四是效益叠加,以光伏治沙、农光互补等为代表的复合利用方式,不仅提供清洁电力,还兼具生态修复、增产增收等多重效益。
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消纳,加快推动第二、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规划布局,加快规划建设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范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科学引导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以非电利用为突破,拓宽新能源利用途径。一方面,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传统新能源非电利用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动风光制氢取得一定规模突破,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结合“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基地等大基地规划建设,加强绿氢制输储用一体化发展布局,并重点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绿电制氢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