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9.22

发布时间:2025-09-23

国内

(一)全

1.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生态环境部: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

(二)地方

1.三年最高支持500万元!北京通州出台新政策支持企业低碳转型

2.自然资源部授权深圳牵头组建全国蓝碳交易联盟

国际

1.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将为埃及拉斯加雷布风电场提供7410万美元资金

2.Fortis Energy准备在塞尔维亚建造太阳能电池混合发电厂

观点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推动全国碳市场成为碳排放“减存量”关键抓手,双控驱动碳市场活力增强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碳排放管理实现拐点跨越的历史性窗口期,碳排放管理将由强度控制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

“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控制即将从‘控增量’的弹性管理向‘减存量’的刚性约束转变。”严刚说,“我国碳排放体量大,既有相对集中的大型排放源,也有分散在全国的小型点源,需要采用因源施策、多式互补,兼容性强、灵活性高、成本效益优的管理模式实现总量控制。”

严刚表示,从政策工具的内在机制与实施效能来看,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实现既定减排目标的成本最优机制,其应用范围主要适用于集中排放源的有效管控。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经过四年建设运行,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市场功能日益显现。

严刚认为,应通过将减排责任分解至具体企业,为实现重点排放源总量管理奠定扎实基础。建议“十五五”时期,我国在碳双控制度统一部署下,逐步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主渠道设定并分解电力、重点工业等集中排放源减排目标,以地方分解为主要途径落实交通、建筑、其他工业等分散源减排责任的总量管理模式。构建我国市场机制+地区分解相互配合、互不交叉的总量控制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