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9.5

发布时间:2025-09-06

国内

(一)全国

1.工信部:光伏“破内卷”!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

2. 全国最大单机容量漂浮式风电塔筒正式发运

(二)地方

1.湖南辰溪抽水蓄能电站顺利通过下水库工程截流验收

2.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成功并网

国际

1.德法两国拟通过欧盟联合能源政策弥合核能分歧

2.孟加拉国最大规模新能源项目群获得商业运营许可

观点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柴麒敏、刘伯翰:系统性破解碳市场发展关键难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全社会公开,标志着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强制+自愿”“政府+市场”“国内+国际”的立体化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碳市场建设开启新篇章。《意见》锚定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有助于系统性破解流动性不足、机制不完善、创新不足等碳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难题,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和市场动能。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逐步完善的过程。自两个碳市场上线运行以来,市场活跃度较低、数据质量风控能力较弱、市场机制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新问题新挑战相继显现,对此《意见》开出了相应“药方”。

针对当前全国碳市场的市场交易主体单一、交易对象不足、交易产品匮乏等因素导致的碳市场活跃度较低等问题,《意见》一一给予了具体的政策方向指引。《意见》明确将针对不同碳市场,适时引入金融机构、非履约主体及自然人等,倡导各社会主体利用碳交易制度推动产品、活动碳中和。《意见》提出将“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为今后强制碳市场进一步扩围留足制度空间,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已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受控温室气体增加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意见》还提出要支持金融机构稳慎推进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企业拓展碳资产管理渠道。

对碳市场建设而言,数据是基石,数据质量是生命线,数据质量问题是经济利益驱动、企业能力短板、制度监管仍待完善等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症,为此《意见》对数据质量管理也着墨颇多。解决数据质量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相关主体的违法成本,“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近年来碳市场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到《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都对碳数据造假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和罚则;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碳管理能力,积极采用关键计量器具,开展碳排放自动监测,按照规范开展碳排放核算,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披露排放数据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健全监管体系,针对两个碳市场完善全链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升监测、报告和核查(MRV)能力,建设数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审定、核查机构的退出机制,促使有关主体恪守诚信原则,推进行业自律。此外,全国碳市场建设还存在市场化水平低、碳定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意见》通过优化配额管理制度,采用总量控制、有偿分配和配额储备等手段,充分利用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完善碳定价机制。一是引入总量控制,目前碳市场以强度作为管控指标,企业可通过扩大生产稀释排放强度,导致实际减排效果受限,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绝对排放量;二是引入有偿分配,采取拍卖、定价发售等市场化定价机制,反哺低碳项目开发和技术研发;三是引入配额储备制度,通过政府预留配额,平抑价格波动,从而形成稳定的成本收益预期;四是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通过不断完善的碳定价机制和数据、标准的国际可信互认,助力我国企业有力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碳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