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8.28

发布时间:2025-08-29

国内

(一)全国

1.国家能源局: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8.2%

2. 多地因地制宜出台新能源市场化方案差异化路径促进绿色转型

(二)地方

1.河北沽源启动300MW风电项目竞配

2.重庆市:2024年新能源装机约160万千瓦

国际

1.特朗普政府计划撤销马里兰州2吉瓦海上风电项目联邦批准

2.CIP和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将在越南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可再生能源将成照亮未来的绿色之光

本世纪初,中国工程院在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时指出,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对我国一次能源的贡献虽然‘微不足道’,但后来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必将走向‘举足轻重’,并将进一步‘担当大任’。可再生能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将成为照亮未来的绿色之光。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杜祥琬称,据测算,我国技术可开发煤炭量约为1710亿吨。“如果使劲烧的话,煤炭40年就烧得差不多了。”

煤具备“重要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三个特性。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不言而喻,但有限性很多人都理解不够。“煤在许多人眼中扮演的一直是‘兜底能源’的角色。”杜祥琬说,“诚然,短期内煤大概还能兜底,但长期而言,具有不确定性。”

“无煤可用,何谈兜底?”杜祥琬不禁发问,很多人对这一点还缺乏认识,自以为煤炭永远可以兜底。因此,必须要对煤炭的有限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杜祥琬看来,我国能源转型,需要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步、稳步转向以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为主。这不仅是长期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杜祥琬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未来要靠可再生能源,而不是靠煤、油、气等化石能源。”

那么,今后到底如何借助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负碳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双碳”目标?

杜祥琬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需持续推行降碳、脱碳、碳移除举措,强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技术进步,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

在能源领域,主要有煤炭方面的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煤粉预热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高温后燃等技术;核能方面的可控核聚变、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固有安全核电、钍基熔盐堆等技术。在工业领域,主要有工业数字化、氢冶金、全废钢电炉流程、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关键金属矿物质开发循环利用等技术。在交通领域,主要有可持续航空燃料、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氢燃料电池电堆、船舶电动化、氢燃料航空发动机、生物乙醇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