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8.22

发布时间:2025-08-23

国内

(一)全国

1.首条“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直流完成联营协议签订

2.我国最大采油厂年内稠油热采产量首破百万吨

(二)地方

1.新疆百万千瓦光伏光热一体化实证基地投运

2.山东淄川大奎山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打造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样板.

国际

1.巴西政府正在制定选择海上风电招标区域的方法

2.伊斯坦布尔和雅典的机场正通过大型太阳能项目实现电力自给自足

观点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推进投资于人,惠及更多民

近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还是各地陆续出台的具体举措,都频繁提及“投资于人”这一关键理念。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进一步强调,要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有理由相信,“投资于人”将成为“十五五”期间宏观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相关配套政策也将围绕“如何让投资于人落到实处”逐步细化展开。

第一,“投资于人”,本质上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重心的合理调整。相较过去,“投资于人”已成为鲜明的发展目标,也成为重要的投资导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政策内涵:从侧重“物的积累”向注重“人的发展”转变;从短期效益导向的投资向长期人力资本培育转变;从一般性的硬件投入向精准化、更高质量的服务供给转变;从一些领域率先实现“投资于人”向体系化集成式“投资于人”的做法转变,等等。

“投资于人”为化解投资与消费的长期争议提供了可行路径。长期以来,投资与消费的平衡始终是经济政策制定中的重要课题:若持续加力投资,尤其是传统基建与工业投资,可能导致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若单纯通过补贴、促销等方式刺激消费,又容易因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面临消费后劲不足的困境。而人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主体,恰好能成为连接投资与消费的关键纽带。

第二,“投资于人”的大方向完全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与民众期待,但在财政资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的现实背景下,其推进过程中难免面临“轻重缓急如何排序”“利弊得失如何权衡”的争议。以社保改革为例,其与“投资于人”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是提升居民安全感、稳定预期的关键举措,但具体实践中,“谁来投入、投入多少、如何执行”等细节问题,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开展理性分析与科学研究。比如,当前各方面讨论的焦点之一是:从责任主体来看,企业需依法履行社保缴纳义务,这是保障职工权益的法定要求;同时,国有资本也可通过划转部分股权充实社保基金、参与普惠性职业培训等方式,在支持人力资本培育、保障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政府部门在促进“投资于人”的实现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投资目标—过程监管—效果评估”全链条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通过可量化的指标让投资成果被公众切实感知,比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升幅度、职业技能培训人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用数据直观体现政策成效;另一方面,要在政策制定阶段搭建多元参与渠道,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专家论证等方式,充分吸纳企业、劳动者、学术界等不同群体的意见,开展高质量的政策讨论,让不同诉求得到合理反映。通过透明化流程与科学化机制凝聚社会共识,让“投资于人”真正惠及更多民众,赢得广泛支持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