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全国首批规模化绿氢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产出,开启能源变革新篇章。
2.国内首套国产化LNG冷能发电装置累计发电突破1100万度。
(二)地方
1.山东滕州市:自2010年以来,累计完成地源热泵系统项目应用29.21万平方米。
2.河北省“揭榜挂帅”项目“液态空气储能系统高效发电关键技术”顺利通过验收。
国际
1.DP Energy将在澳大利亚开发1.4吉瓦风电场。
2.柬埔寨国公省2×450兆瓦燃机联合循环电站项目正式开工。
观点
彭苏萍院士:氢(泛氢)能源将是我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加大氢(泛氢)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从市场需求出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重点突破燃料电池发电和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技术。围绕泛氢能源全产业链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尽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国产自主化装备推广应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协同攻克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避免同质化、无序化。
(二)推动氢(泛氢)能源发展耦合工业领域深度脱碳
在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丰富的地区,建设规模化绿氢制取与煤化工、石油炼化耦合一体化生产基地,利用绿氢生产低碳化工、石油产品。
钢铁企业应联合上游制氢产业进行协同创新,开展氢冶金产业链示范,推动清洁低碳氢在国内冶金行业规模化应用。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沙戈荒地区,发展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技术为基础的能源化工电转X技术,建设规模化绿氢化工基地,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氨、绿甲醇等泛氢产品,通过成熟的储运方式输送到使用端,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制合成氨、甲醇等。
(三)推动氢(泛氢)能源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深入融合
重点关注氢能发展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影响,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制氢(含泛氢)规模化接入电网影响研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制氢与电网友好互动、协同发展。
稳步扎实推进电氢耦合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强化电氢协同试验检测平台建设,布局国家级电氢耦合试验检测基地,开展技术路线研究及验证,促进工程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重点关注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长周期氢储能、高比例煤掺氨等核心技术研发,稳步增加科研投入强度。
(四)加强以氢(泛氢)能源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结合我国当前氢气与天然气的资源与市场特点,充分考虑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的外输需求、天然气管道路由、用氢市场分布等,形成我国近中远期的氢气管道布局思路,推动国家氢能管网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并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倡导改造现存加油站、加气站和充电站,增设加氢功能,降本缩时,构筑全国氢能网络。依托油气企业现有的油气物流配送体系,建立氢能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