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市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性别主流化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然而,尽管部分企业已将性别平等纳入其企业社会责任(CSR)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仍显缓慢。许多金融机构仍将性别问题视为社会责任的附加部分,而未能深刻认识到其在金融体系中的战略意义。实际上,金融机构在资本流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引导和政策传导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这使得它们能够通过推动性别金融和性别信息披露等路径,将性别主流化有效融入其核心战略。本文将探讨金融机构在推动性别主流化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潜在优势,并探讨当前金融机构在发展性别主流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金融机构的多重角色与性别主流化的价值
性别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是指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执行过程中系统性地将性别平等纳入核心考量。[1]在金融领域,这一概念的应用意味着金融机构在其内部管理和外部业务中逐步融入性别视角。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设计金融产品和制定投资决策等方面来推进性别主流化,同时兼顾性别平等目标与财务回报的实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性别主流化的引入不仅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还可能通过资金分配与投资决策影响更广泛的社会和市场,使之成为其提升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作为企业本身,金融机构也需要关注包括企业声誉、员工满意度、客户关系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等治理问题。推动性别平等能够显著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而增强工作效率、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董事会、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多元化尤为关键,它直接影响公司的创新力、员工保留率及长期盈利。根据新加坡银行研究部的分析,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因素已逐渐成为衡量公司长期绩效的核心指标,并已纳入传统基本面分析的范畴。[2]积极实施DE&I战略的公司,在股市表现上优于市场平均水平。例如,有研究通过分析Refinitiv的多元化与包容性数据发现,DE&I表现优异的企业长期跑赢了MSCI全球指数和全球主要市场基准指数。这表明,在董事会和管理团队中实现性别多元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和员工留存率,还能带来更为稳健的财务表现。与此同时,性别平等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减少内部冲突、降低法律风险,为金融机构创造更稳定的运营环境。

图1:成功践行DE&I的公司的财务表现,
资料来源:
https://www.bankofsingapore.com/zh-cn/research/diversity-equity-and-inclusion-2023-sc.html
此外,推动性别平等也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品牌声誉。随着消费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金融机构在性别平等方面的积极举措将能够帮助其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投资者。品牌形象的提升不仅增强市场认知度,还能增加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进而推动金融机构的商业成功。
从投资角色出发,金融机构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实现收益最大化。成功的投资者往往能够识别潜在的市场机会并挖掘其内在价值。性别视角投资(Gender-lens Investing)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理念,关注的不仅是女性创业者或女性领导者的赋能,还包括对女性主导的创新项目和企业的支持。通过聚焦性别多样性,投资者能够识别出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项目和公司,这些项目通常展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市场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因此,性别视角的投资不仅符合社会责任的驱动,也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可持续的财务回报。
二、为何从金融机构切入?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们通过资金的流动和配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投资决策和商业行为。当金融机构将性别平等纳入其风险评估、贷款标准或投资决策中时,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和市场在性别治理方面作出相应改变。例如,若银行在授信过程中考虑性别平等,要求借款企业披露性别薪酬差异、管理层性别比例等信息,这将激励企业改善性别治理结构,从而影响更广泛的商业行为和社会发展。
金融机构是各类经济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传导者,尤其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扮演了政策落地的重要角色。例如,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性别平等相关数据或将性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促使金融机构调整其业务流程和信贷评估标准。这种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执行的模式,不仅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而且能够迅速在市场中产生广泛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升,金融机构被要求披露更多关于性别的信息。国际上,欧洲投资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等金融机构,已将性别影响评估纳入其投资和融资标准中。这种趋势不仅推动了金融机构在性别平等方面的积极转变,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关于性别治理的信息。
三、中国商业银行推动性别主流化的独特优势
在推动性别主流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因其业务性质、服务对象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实现路径也各有差异。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推动性别主流化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路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作用尤为突出。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商业银行资产总量占中国金融业总资产的86%,远高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庞大客户群,其具备推动性别金融的天然优势。[3]相比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覆盖面,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更广,其资金分配的影响力更为深远且直接。因此,通过商业银行推动性别金融,将能够更大范围地影响企业行为,并促进性别平等在更广泛的经济体系中落地。
商业银行的双重角色也决定了其在推动性别金融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在对公业务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合同附加条款,要求企业披露性别薪酬差距、管理层多样性等信息,并将其纳入授信考量标准。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发行性别主题债券,将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女性创业、提升职场性别平等或投资于女性领导的企业,为投资者提供兼具社会价值和财务回报的创新工具。此外,供应链金融也可以成为性别金融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可以要求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披露性别数据,否则可能影响其融资额度。另一方面,在零售业务端,商业银行可以开发专门针对女性客户的金融产品,如女性创业贷款、育儿家庭消费贷款等,并利用客户画像数据分析性别差异化需求,从而提升金融服务的包容性。
性别平等对于风险管理同样具有实质性关联。性别歧视可能导致劳资纠纷、诉讼或声誉损失,从而影响企业信用评级与还款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在信用评级模型中引入性别因素,例如将“员工稳定性”作为信用考核的一部分,以确保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能够转化为可衡量的金融风险控制标准。此外,《金融稳定法(草案)》强调“防范系统性社会风险”,而性别不平等可能被视为潜在的社会风险源,因此商业银行若提前布局性别金融,将有助于降低长期经济风险敞口,并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四、挑战与机遇
尽管性别主流化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获得关注并被视为推动社会公平与包容的重要方法,但在金融体系中,它依然未能广泛地融入收益链条。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多重挑战,也充满了潜在的机遇。
(一)数据收集与衡量难题
尽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性别金融产品的回报和效益仍难以量化。一方面,缺乏关于性别的详细数据使得追踪和评估这些金融产品的实际效果变得非常困难,导致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其回报产生疑虑。现有的性别数据往往不够精确和全面,这使得性别金融产品的回报缺乏说服力,也不容易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此外,性别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尚未标准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尽管性别多样化和包容性对公司长期的财务表现具有正向作用,但由于性别视角产品缺乏成熟的市场数据支撑,其收益曲线较难清晰展示,这对那些寻求稳定收益的金融机构构成挑战。[4]金融机构在设计性别金融产品时,不仅需要克服数据获取和标准化难题,还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评估体系,建立可量化的收益模型,增强市场的接受度。
(二) 传统评估模型的惯性
金融行业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评估和盈利模型,性别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打破这些多年形成的框架。在金融机构中,传统的金融产品和评估标准被视为已经成熟且稳定,而性别金融产品则相对新颖,缺乏同类产品的历史数据支撑。因此,即使这些产品具有社会价值,但其收益回报和市场表现的“突破”仍需要时间敏感性的观察。为了推动这种变革,金融机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说服力来消除内部对新产品的抗拒,并通过创新的政策和市场手段,逐步打破惯性,推动新的评估标准的形成。
(三)收益期望与市场反应的挑战
性别金融产品的社会效益通常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而其财务回报却可能较为缓慢且难以立刻体现。尽管性别多样性被证明能够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但在金融市场中,很多传统投资者更倾向于关注短期内的财务回报。因此,性别主流化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中,往往面临收益预期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在缺乏充分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很多金融机构可能会将性别金融产品视为“公益性”而非“盈利性”投资方向,导致相关产品未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克服这一挑战,金融机构需要将性别主流化纳入战略规划,视其为可持续增长和创新的一部分。通过充分整合社会效益与财务回报,建立起能够衡量性别主流化投资回报的新型评估模型,金融机构不仅能够增强市场的信心,还能实现双赢的结果——既推动社会进步,也为金融机构带来长期稳定的财务回报。
五、结语
总体来看,性别主流化在金融领域的推进不仅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长远的竞争优势。通过将性别视角融入金融决策和产品设计,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还能够增强其在监管环境日趋严格、投资者对社会责任关注度提升的背景下的市场地位。
从实践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目标,在性别主流化的路径上进行差异化布局。在政策支持的推动下,金融机构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促进其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双赢。与此同时,性别主流化的逐步深入也将推动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其可持续性与包容性。
在未来,性别主流化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外部要求或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它将在金融领域内嵌入更为深刻的战略意义,成为推动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机构若能及时识别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将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获得更为持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Centres for Sustainability (FC4S), Charter for Gender Finance in Financial Centres, October 2023,https://fc4s.org/wp-content/uploads/2023/10/CHARTER-FOR-GENDER-FINANCE-IN-FINANCIAL-CENTRES-1.pdf.
[2]Bank of Singapore,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 Beyond a Feel-Good Concept," Research Insights, 2023, https://www.bankofsingapore.com/research/diversity-equity-and-inclusion-2023.html.
[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季度),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64264&itemId=954.
[4]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性别视角投资市场现状, 2021, https://www.spf.org/en/global-data/user50/SPF-gender_investmentreport_chinese.pdf.
作者:
阿依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国际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石 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国际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