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时评 | 汪悦、任国征:2023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中的健康元素和重要启示

发布时间:2023-12-14作者:汪悦、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3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委员会举行颁奖仪式,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发现。这些突破性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对mRNA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对于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发有效的mRNA疫苗至关重要。在现代人类健康面临最大威胁之一的情况下,获奖者的研究为疫苗前所未有的开发速度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新冠疫情给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健康问题,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中财大绿金院健康金融课题组曾刊发《从迪弗洛获诺贝尔奖看健康经济学的新发展》《2020年诺贝尔奖项中的健康元素和重要启示》(参阅2019年10月24日和2020年10月15日公众号),本文将探讨本年度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中的健康元素,以从中获得有助于构建健康中国的启示,促进我国健康事业向前发展。


一、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领域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2日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这些发现助力疫苗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评奖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两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对mRNA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对于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发有效的mRNA疫苗至关重要。在现代人类健康面临威胁时,获奖者的研究为疫苗前所未有的开发速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学术梳理,今年奖项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意义如下:

一是研究的针对性:新冠疫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危害是可以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新发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也是重要传染源,在潜伏期就具有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或密切接触途径进行传播,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以造成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的症状是发热、乏力和干咳,重症患者可在1周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2019年年末开始,至今已造成数千万人的感染,引起了大量患者的死亡,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二是研究的学理性:新冠疫情前的疫苗。疫苗接种会刺激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的形成,这使身体在接触疾病时,能抢先一步与疾病作斗争。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科学家已经开发出基于单个病毒成分而非整个病毒的疫苗。部分病毒遗传密码通常编码病毒表面的蛋白质,从而刺激病毒阻断抗体的形成。然而,生产基于病毒、蛋白质和载体的疫苗需要大规模细胞培养。这一资源密集型过程限制了快速生产疫苗以应对疫情暴发和大流行的可能性。因此,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开发独立于细胞培养的疫苗技术,但这具有一定挑战性。

图1 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的疫苗生产方法

图片来源: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


三是研究的创新性:mRNA疫苗的曙光。20世纪80年代,人们引入了一种无需细胞培养就能产生mRNA的有效方法,称为体外转录。这一决定性的一步加速了分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应用的发展。将mRNA技术用于疫苗和治疗的想法也开始兴起,卡里科和韦斯曼注意到,树突状细胞将体外转录的mRNA识别为异物,从而导致其激活并释放炎症信号分子。同时,他们意识到,一些关键性质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mRNA。通过制造不同的mRNA变体,每个变体的碱基都有独特的化学变化,并将其传递给树突状细胞。当mRNA中包含碱基修饰时,炎症反应几乎被消除。卡里科和韦斯曼的发现对使用mRNA作为治疗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2 mRNA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用于阻断炎症反应的激活)

图片来源: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


四是研究的前瞻性:疫情期间充分发挥潜力。近年来,人们对mRNA技术的兴趣开始升温。2010年,多家公司开始致力于应用该技术,例如研发针对寨卡病毒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疫苗。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两种编码新冠病毒表面蛋白的碱基修饰mRNA疫苗以创纪录的速度被开发出来。据报道,两款mRNA疫苗在2020年12月已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mRNA疫苗开发的灵活性和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也为使用新平台开发针对其他传染病的疫苗铺平了道路。未来,这项技术还可用于输送治疗性蛋白质和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此外,基于不同方法的其他几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也迅速推出,全球总共已接种超过130亿剂新冠疫苗。疫苗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为更多人预防了重症的出现,使社会得以开放并恢复正常状态。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通过他们对mRNA碱基修饰重要性的基础性发现,在我们面临这个时代最大健康危机之一的情况下,作出了关键贡献。


二、今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启示

今年诺贝尔奖mRNA疫苗技术路线的发现让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制出有效的新冠疫苗,它相比更传统疫苗具有快速、安全和高效三个重要的优势,对于人类健康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除了安全的饮用水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像疫苗一样,在保持人口增长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疫苗的普及和全球共同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新冠病毒很难再次达到或超过其曾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但是,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对健康的向往和对科学与真理的探索,将永远不会停止。这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启发,我国应抓住新技术机遇,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为此,建议在以下方面实施政策突破: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金融,探索多元投资方式。政府持续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资金投入保障力度,多渠道筹集,多元化投入,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健康事业的科研投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创新效率。其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引导市场化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此外,将资金进行多元化投资,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不同领域的资产。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可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并确保资金的持续增长,使得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持续资金保障。

二是引育多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科技和人才是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当前需要推动公共卫生学科高质量发展,引进和培养多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包括相关领域优秀的研究型、实践型人才以及培养公共卫生应用型实干人才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复合型公共卫生尖端人才,促进公共卫生人才质量、结构优化。其次,需要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平台,增强科技支撑和数智赋能,例如,加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加大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投入等,建立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以支持开展重大传染病溯源、传播、致病机理、防控、检测、诊治、预防等全链条研究。

三是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制定有利健康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个人可以提高健康意识,通过了解相关金融工具,比如健康险、寿险等,来提升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社会方面可以通过社区宣传,组织活动等形式鼓励全民健身,激励人们健康生活。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结合时代特征,增强线上线下宣传。互联网时代,需要政府及相应的官方媒体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融入金融、科技,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促进健康金融发展。

四是深化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体现,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实现个体健康权益、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全球公共卫生发展、坚持整体开放包容和创造健康共生环境等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球健康峰会中发表《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讲话,也多次强调人类荣辱与共、命运相连,要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团结合作、共克时艰。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进的方法,综合运用多边、区域、双边等路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时要以正义之善引领制度安排、秩序建立,规范各个行为体在处理事关人类健康福祉时承担共同责任、共享健康权利,这样才能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稳健前行和健康正义问题的真正解决。


(此篇前沿研究成果为第六届健康金融课题组的首篇文章,后续将在每月的第二个周四如约刊出更多关于粮食安全、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和茶业健康等食品产业以及融资应对的研究成果,并将适时发布年度报告。)


作者

汪 悦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健康金融课题组助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生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健康金融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