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田婧:绿色文博体系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2-12-24作者:田婧

中国是世界文物艺术品资源最多的国家,文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5605家,我国平均每29万人就拥有1家博物馆。类型丰富、主题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博物馆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文旅与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逐步确立,理事会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成为推动博物馆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的有效手段。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将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至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因地制宜支持省级、重要地市级博物馆特色化发展。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2021年8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提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并特别提到,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开始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中央财政的引导和带动下,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利用支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国家的引导机制日渐明确和完善,进一步激发、放大或加速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主动建设和热情投入,当下可以以政府(及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企业(及以企业为代表的私营部门)、非营利法人(及以非营利法人为代表的社会部门)三维视角取代“政府——市场”二元论来看待各主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的资源配置演化,以及财富人群们越来越富有想象力和行动力的慈善投入,绿色文博高质量发展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独特的新价值:

一是回应了有为政府自上而下的社会化需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不再是国家治理的单一主体。文旅相关部委把公共服务重心主要放在了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上,从预警监测等方面用力,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因此,需要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快速发展起来,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成为重要的政府职能承接主体,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二是反映了社会力量自下而上的市场化需求。新中国经历了点对点直接慈善、组织化间接慈善和可持续发展慈善事业三个阶段,社会力量逐步发现如果要规划和实现自身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价值提升和文化需求,并长期管理好慈善愿景、资助策略以及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就需要专业的机构就委托人基于社会价值驱动衍生的战略慈善目标来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职业化、系统性的慈善服务,尤其是有ESG或社会责任战略需求的企业委托人,故催生了慈善领域的市场化需求。

三是符合了艺术市场统一有序的一体化需求。博物馆是艺术市场里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体,文博体系高质量发展是艺术市场一体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领域,深刻影响着艺术市场的发展。绿色文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动能,文博产业衍生的文物展览、文博创意、文旅体验等文化服务和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顺应了广大群众对文物、文化知识的渴望,反映了文博衍生市场发展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文博产业是立足国内资源、绿色低碳的产业,如能释放文博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望成为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是显示了中华文化由内而外的自驱性需求。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感情。伴随经济发展,富裕的个人及其家庭自身以及先富起来的企业家群体,对于将部分财富用作慈善资金以助推美好社会实现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家族向善的力量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而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慈善架构将整个家族凝聚在一起,既可使“传富又传福”的世代传承成为现实,又可使蕴藏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外显为家风智慧,实现价值观传承,带来超越物质的美好精神体验。

五是呈现了乡村振兴弯道超车的均等化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公共文化设施往往是记忆的守护者与文化的呈现者,乡村具有生产成本相对低廉、艺术空间延展性强等优势,农业原生态民俗、非遗资源、传统手工艺产业使乡村自带美学及艺术性。绿色文博以“审美化的生活”为标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通过引导企业家支援家乡的文化建设,赋能非遗传承人等方式推动人的发展,激发当地人的内生动力,激发自力更生、美好生活的意愿。以生态振兴促进产业振兴,以绿色文博等公共文化空间为阵地和纽带大力发展文旅等文化产业,不失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甚至帮助乡村振兴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

六是体现了全球治理由外及内的软实力需求。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沟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互鉴,有利于为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支持“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文化瑰宝的保护和修复,在尊重各国的文化安全和特有文明的基础上,帮助各国守护国家文化遗产,向外传递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价值观,都需要绿色文博体系成为政府外交的伙伴与民间外交、文化外交的载体。

七是拥抱了数字经济创新要素的体系化需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不断凸显,正在衍生出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文物艺术品迎来了新的数字化形态和财富要素,元宇宙、数字藏品、云观展在我国发展得风生水起,促进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知提升。构建一个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不仅是来自国家顶层的规划目标,更是各市场微观主体的迫切愿望,绿色文博高质量发展既满足了加快建立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的必要要求,还能提供更多有序、便捷、低碳的慈善参与方式以及慈善资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八是满足了青年发展人文教育的创新性需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绿色低碳发展也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在鼓励支持文物系统专家学者进校园、上课堂、做宣讲的同时,通过绿色文博体系的美育教育助力学子人文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必行之路,是促进所有人获得基本的审美能力的基本方法,在自然中安住内心,在艺术中观照审美,在历史中领悟成长,使得“天人合一、和合共生、和而不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文原载于博物馆头条

作者:田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艺术品金融与慈善财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