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博物馆头条,作者田婧
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刚刚落下帷幕。大会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要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不仅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工作。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本质要求,推动绿色文博体系发展大有可为。自古以来,艺术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艺术品具有准公共品的特性。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新修订的博物馆定义,即“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精神生活是人们为满足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精神层面的活动与状态,包括信仰理想、认知思考、情感体验、审美享受等内容,表现为阅读、交往、文艺欣赏与创作等形式,体现在政治、哲学、法律、科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因此,关照人性、服务社会、穿越时空的以各类艺术表达和文化路径为载体的艺术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为艺术慈善。在艺术慈善的发展之路上,中国有望凭借中华五千年文明底蕴实现“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在今年10月底举办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国际金融研究院年会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先生首次提出了“绿色文博体系”这一概念。他指出,“绿色文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业态,其通过对文物、文化遗产的文化挖掘,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体现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然后运用各种创意手段,把文化内容转化为文博产品和文博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他还强调绿色文博产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除了体现在博物馆的建设方面,更体现在绿色办展、绿色观展及因地制宜发展和宣传各地特色文博产业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公共财政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发达国家的文化资助方式日趋理性和多元化,除了政府公共资金持续投入,更是积极引入了私人慈善资金,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直接与间接结合的混合资助格局,逐渐趋于一种更符合公共经济学的财政资助方式。不少国家的中央政府鼓励中央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与欧洲联盟和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文化合作,并运用各种政策法规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推动,以慈善事业的方式助力文化艺术的发展。美国政府在文化资助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不断完善支持文化事业的经济规划和政策方面。联邦、州和市政府一直积极创造一个促进美国文化繁荣、发展并对美国经济做出贡献的经济环境。联邦政府不仅给非营利文化事业提供直接资助,还以税制方式提供极重要的财政支持。在文化资助方面的努力,不仅培养了美国文化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于美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也非常显著。各项经济影响研究都已发现,文化投资可以在直接消费、创造就业以及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带来丰厚的回报。绿色文博产业为“双碳”公共文化地标提供了应用思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富裕铺设了科学路径,为注重“人文关怀”共同富裕贡献了崭新赛道。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5万座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则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博物馆数量的快速增加为文博产业纵横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更加凸显了推动“绿色文博”理念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原载于博物馆头条
作者:田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艺术品金融与慈善财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