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原文作者:Daron Acemoglu, Philippe Aghion, Leonardo Bursztyn, David Hemous
发表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发表年份:2012年
关键字: 定向技术进步、环境、可耗竭资源、创新
一、 研究背景
在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从化石能源转型到新型替代能源以减缓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最受关注的政策争论。大部分的气候学家更关注如何通过政策来激励发展清洁能源,相比而言,通过政策促进定向技术进步收到的关注则比较少。现有的实证证据表明相对能源价格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此,本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将能源价格因素纳入经济结构转型的分析中。
二、 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定向技术进步(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模型以分析不同类型环境政策的推动作用。本文包括家庭、最终品厂商、中间品厂商和机器制造商(科学家)4个子部门,其中最终品厂商生产要素包括不完全替代清洁与污染的中间品,产出是无差异的最终产品。中间品厂商分为清洁和污染部门,各自面临完全竞争的中间品市场,投入要素包括生产机器与劳动力。而机器生产商也分为清洁和污染部门,分别生产清洁和污染中间商所“专用”的机器,并各自面临垄断竞争的机器市场。
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机器制造商(科学家)部门,每个机器生产商对应一种生产技术。每期每个科学家可选择一家机器生产商(清洁或污染)进行研发活动,有一定概率成功并获得该技术的独占权与技术进步,使得单位要素投入下中间品生产永久性提升。研究失败的机器生产商将退出市场,未获得技术进步的其他技术专利权将随机分配给潜在进入者。
一些模型参数设定将影响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演进路径。当清洁和污染中间产品的替代性足够高的时候,其中一个部门的产能提高将导致该部门的(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幅度超过该部门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从而提高该部门的利润,促进科学家往该部门转移。由于替代作用,使得该部门扩张,而另一个部门规模缩小。所以在此假定下,可通过激励性政策可从长期促进清洁部门发展,抑制污染部门,避免环境灾难。
三、 模型结论
本文最优化家庭部门无穷期效用贴现之和,每期效用包括消费与环境环境质量,得出“社会最优”增长路径。要实现最优增长路径,需要至少两种经济政策进行搭配:如对中间品部门的(清洁)机器成本补贴与污染产出品的税收。本文不同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之处在于,在清洁技术相对落后现状下,经济结构长期转型只需短期临时性的最优政策以逆转技术劣势,即可自动实现环境转型。


本文的其他主要结论如下:
1. 最优政策可包括碳税与研发补贴,从而避免过度依赖碳税政策。
2. 推迟实施针对经济转型的政策干预将带来福利损失,越早越积极实施转型政策,转型期越短。
3. 污染部门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会加速清洁技术进步。然而与其他外生技术经济模型相比,定向技术进步模型也要求采取果断和立即的政策行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本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最优环境政策将在短期内促进社会研发力量投入到清洁绿色部门,长期促进经济结构逐渐转向清洁绿色部门。在大多数情况下,最优环境政策只需较低的税率即可在出现环境灾难前实现经济转型。
原文摘要:
This paper introduces endogenous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in a growth model with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he final good is produced from “dirty” and “clean” inputs. We show that: (i) when inputs are sufficiently substitutable, sustainable growth can be achieved with temporary taxes/subsidies that redirect innovation toward clean inputs; (ii) optimal policy involves both “carbon taxes” and research subsidies, avoiding excessive use of carbon taxes; (iii) delay in intervention is costly, as it later necessitates a longer transition phase with slow growth; and (iv) use of an exhaustible resource in dirty input production helps the switch to clean innovation under laissez-faire.
文献分析:
陈川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研究指导:
王 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