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我国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实践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2作者: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分别承担着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投资发展与国际经济合作、农业政策性扶植的重任。在绿色债券领域,自2016年12月5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了其首只绿色债券以来,三大政策型银行渐次发力,累计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了14只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总规模约合人民币630亿元,资金投向领域不仅覆盖了国内适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项目,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产业建设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作用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对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绿色债券发行情况进行梳理,拟更为清晰地展示政策性银行在绿债市场上的创新作用和市场引领效果,并为我国绿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一、政策型银行绿色债券发行情况汇总

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是指由我国政策性银行发行,募集资金全部或主要用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的债券。由于政策性银行受国务院直接领导,其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往往具备较强的政策针对性,下文通过对三大政策性银行历年绿色债券发行情况和募集资金投向的分析总结,进一步阐述政策性银行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 政策性银行在境内市场资金投向覆盖面广,投资领域针对性强

从总体发行情况来看,截至2018年末,三家政策性银行在境内共发行了12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达480亿,其中进出口银行共发行2只,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开行分别发行5只,以下对三家政策性银行进行专门分析。

image.png

图 1 2016-2018国内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Wind金融数据库,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1.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最早发行贴标绿债的政策性银行,截至2017年末,进出口银行共发行2只绿色债券募集资金30亿元,投放绿色信贷规模达1000亿元。截至2018年末,进出口银行募集的30亿元资金中,有10亿已经分别投向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以及贵州省的绿色项目,详细情况如下:

image.png

表 1 2016-2018年中国进出口银行绿色债券发行及资金投向情况汇总表

资料来源:Wind金融数据库,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根据中节能披露的针对上述两只绿债的存续期跟踪评估报告,进出口银行通过发行绿债投资绿色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明显:其湘潭市土壤修复项目修复了55.92万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了2.6万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其湖北荆门市秸秆再利用项目完成3.25万立方米秸秆生态板,处理秸秆3.88万吨;其贵州开阳风电项目上网电量达4957万千瓦时,二氧化碳年减排量4.44万吨;其江苏连云港光伏发电项目实现2018年供电1.39亿千瓦时,实现了对4.4万吨标准煤的产能替换,减排二氧化碳11.34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进出口银行发行的绿色债券采用“债券通”机制,申购倍数3.46倍,用于向海外投资机构募集绿色资金专项投资于国家“一带一路”重点绿色项目,全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应用发展和环境改善。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截至2018年末,农业发展银行在境内累计发行了5只绿色债券(含1只续发债券和2只增发债券),募集资金200亿元,目前实际已投放资金达161.11亿元,投资于74个绿色项目,覆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 年版)》六项一级分类中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四大类别。

在农业发展银行已有资金投向中,用于林业开发的项目最多,达27项,总投资金额为78.08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的39.04%,充分体现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定位和资金投向侧重。

image.png

表 2 2016-2018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绿色债券发行信息一览表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3.国家开发银行

在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是发行绿色债券最晚,但也是发行总规模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国开行绿色信贷额度连续三年上升,从2016年的1571.6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1901.2亿元。其投放绿色信贷产生的环境效益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590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05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68万吨,环境效益显著。

在绿色信贷投放额度高、绿色产业投资经验积累深厚的基础上,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行5只绿色债券,募集资金250亿元已全部投放于四大类85个绿色项目中,与农业发展银行侧重于林业开发不同,国家开发银行将87.45亿元(占比34.98%)投资于污染防治项目,共投资51个项目,覆盖1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其产生的环境效益亦相当可观,据测算,仅部分项目的环境收益预计相当于削减化学需氧量17.68万吨,削减氨氮需氧量6706.6吨。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开发银行开启了我国绿色债券零售业务的先河,其2017年9月12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专题50亿元绿色债券中,44亿元金融债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剩余不超过6亿元将以柜台债的形式,通过银行营业网点和电子渠道,首次向社会公众零售,此举对于推进我国绿色债券零售业务意义重大,为我国个人投资者参与绿色产业投融资打开了局面。

image.png

表 3 2016-2018国家开发银行绿色债券信息一览表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综上,三家政策性银行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上各有侧重,在绿色债券的发行机制、销售渠道等方面亦有重要的创新和引领作用。整体来看,其对绿色产业的支持涵盖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全部六个大类,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对绿色产业融资支持范围相当广泛。

(二) 政策性银行在国际市场具备低成本发行优势,创新示范作用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性银行不仅在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在境外绿色债券发行上也起到了探索和引领的作用。我国政策性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共发行了两只绿债,均为准主权绿色债券。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于2017年9月分别发行一单4年期10亿欧元绿色债和一单5年期5亿美元绿色债券,获得穆迪给与的Aa3评级(与当时我国主权评级相同);2018年11月,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了规模为5亿欧元的准主权绿色债券,期限为3年,采取3个月期欧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加48个基点的浮动利率计息,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中欧国际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两只准主权绿色债券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image.png

表 4 我国境外发行准主权绿色债券信息一览表

具体来看,国家开发银行的首单中国准主权国际绿色债券严格按照国际绿色债券标准(GBP)执行,并获得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颁发的气候债券标识。其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建设“一带一路”沿线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保护等绿色产业项目,覆盖中国新疆、福建、甘肃等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三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美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路线。该债券首次采用境外现场路演、网上路演和投资者电话会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宣介,超过200个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亚洲地区以外订单占比高达70%,其中不乏专业绿色投资人、境外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等。值得一提的是,两单债券的票面利率分别为2.75%和0.375%,均采取负溢价发行,实现了对绿债发行融资成本优势的积极探索,为中资机构境外发行绿债争取了一定的定价话语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大“三农”债券发行主体,其发行的绿色主权债券亦颇受国际市场认可,吸引了包括多国央行、主权基金、银行、券商、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优质境外投资者,认购倍率高达3.4倍,获分配订单中欧洲投资者数量占比达58%。该债券募集资金遵循《绿色债券原则》以及我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用于为绿色资产提供融资或再融资,包括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农业等方面。

二、政策建议

第一,增加政策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以及投放额度,针对各政策银行业务侧重点对绿色产业实现精准扶持。截至2018年末,政策性银行在境内发行的绿色债券总规模为480亿元,占我国境内贴标绿债总发行额的比例仅为6.5%左右;2018年政策银行绿债发行规模仅70亿元,同比下降79.41%。同时,存在着部分募集资金未被合理投放、资金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因此应鼓励政策性银行继续深耕绿色债券市场,实现对募集资金的合理充分配置,借力绿色债券助推各政策性银行的重点业务绿色化转型。

第二,推广传播政策性银行先进经验,加强地方层面绿色债券市场能力建设。目前政策性银行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省市,未来政策型银行应针对绿色债券市场发展速度较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尚待完善的地区着力进行能力培育,通过自身经验鼓励引导地方政府推进其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进程,助力我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均衡。

第三,鼓励政策性银行牵头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着力解决地方小微环保企业融资痛点。我国作为绿色债券大国,尽管绿债市场体量庞大,但仍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环保企业由于自身可观因素限制无法有效实现绿色产业融资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政策性银行可充分发挥其在金融市场政策传导上的引领作用,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发起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扩大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使募集资金投向更具惠普性。

作者:

云祉婷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指导:

史英哲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