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4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指出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已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4月2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一带一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消除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的瓶颈,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为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并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之中,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本文对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行了内涵界定,指出加强“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入探讨了绿色金融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因篇幅较长,本期将发表全文上半部分。
一、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内涵
基础设施是所有有形资产、设备和设施的总和。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基础设施可以被看作是允许或简化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的结构[1]。因此,基础设施是全球经济的支柱。目前,发达国家的老旧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意味着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需求。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增长不稳定,基础设施将再次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可持续基础设施将有利于经济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目前全球尚缺乏可持续基础设施(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的统一定义。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可持续基础设施是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第一,经济可持续性。即在宏观经济层面,应为GDP增长与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并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在微观经济和财务层面,可持续基础设施的成本和价格应在政府和使用者的财务承受范围内。第二,环境可持续性。即在不构成环境损害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抵御自然灾害的设计或安装清洁设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适应气候变化或污染治理等环境可持续目标。第三,社会可持续性。即不仅有助于提升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带来有益的社会影响和产生正向的社会效益,而且遵循普惠和公平原则,在使用人群方面能够涵盖各收入阶层的需求,特别是通过经济扶贫、降低气候风险程度的方式切实改善地区贫困状况。
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丰富了新型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联系的内涵,并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的基础上突出了互联互通这一概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五通”的基础和优先领域。2016年,在中国的积极倡议下,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一致通过了《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GICA),这意味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式被接受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指在建设可持续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增进各区域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商品、人、服务、技术、思想等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其中,既包括物理形态上的连接,如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能源(石油与天然气管道、电网)与通讯(跨境光纤电缆、宽带),也包括上层建筑的对接,如推动自由贸易的政策框架、有效的法律约束与承载平台。
二、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宗旨、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个层面的相互联结的系统工程,通过此项工程的物理衔接,不同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深化了区域合作,促进了区域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降低了区域物流和交易成本,扩大了可持续性技术转移和示范效应,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实现更加均衡的、包容性的增长。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放大了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协同以及扩大市场需求奠定了物理基础,从而提高了区域整体的经济韧性和可持续性。
(一)经济效益:为“一带一路”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基础设施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同时是促进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研究显示,基础设施投资每增长1%可带来1.2%的GDP增长[2]。投资可持续基础设施可以带来以下经济效益:一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持续基础设施对该类基础设施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其他类型可持续基础设施能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互联互通则扩大了可持续性技术的应用和扩散范围,对可持续性技术的研发活动起到进一步的支撑作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二是拉动需求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可持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利于“一带一路”国家区域资源要素流动,提高了区域生产率和竞争力。三是减少不确定性,扩大投资来源渠道。可持续基础设施能更好地应对环境、社会与治理(ESG)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技术应用、管理运营等方面更具有前瞻性,有利于增加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社会认同度,从而扩大了投资来源渠道。四是节省运行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可持续基础设施在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运营期间的成本较传统基础设施低,且通过提升质量与应急能力,可持续基础设施应对日常损耗与自然灾害冲击的韧性较强,因此所需的运营维护成本也更较低,由此将带来投资收益的上升,进而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吸引力。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则通过提供区域贸易和投资便利、降低物流和交易成本、实现区域经济协同互补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节省运行成本和提供了潜在的、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环境效益:增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破坏严重,资源短缺情况逐渐加剧,世界各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基础设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占比约70%,且未来还需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路径产生深远影响。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环境效益能极大程度上避免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锁定,主要表现在:首先,减少能源消耗,缓解能源危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的能源使用效率或者提供新的节能设施(如可再生能源)来降低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缓解了能源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的不均衡问题,有助于提高全球能源转型效率,并通过多能互补提高区域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其次,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充分考虑其所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性,并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长期视角出发避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则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合作,减轻地域分割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利影响。此外,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是可持续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增强对抗不断上升的气候风险的韧性,为极端情况下维持基本公共服务、降低损失提供了保障。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区域之间实现灾害的联防联治以及其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共同行动,从而增强了整个区域的适应能力。
(三)社会效益: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如何平衡社会公平与效率、缓和社会基本矛盾成为各国的发展难题。包容性增长、居民幸福感以及减缓贫困等社会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类型、覆盖范围与质量[3]。而当前由于治理、服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并未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未来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首先,提高社会包容性。可持续基础设施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充分考虑不同收入阶层的接受能力和有助于改善基础设施的供给不均衡问题,因此有助于减少贫困、以及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增强居民幸福感。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了人、商品、服务、思想和信息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促进了民心相通和文化融通,提高了区域的社会包容性。其次,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更为规范,强调参与式治理,促进了行动者之间的公开协商、透明决策和创新管理,有助于改善社会治理能力。
本文感谢崔莹等同事的前期研究工作。
[1] UNEP,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and Finance: How to Contribute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Jun. 2016
[2] Citi GPS. (2016). New Citi Report: Infrastructure – the $59-trillion opportunity to kickstart global growth.
[3] Bhattacharya A., et al. (2016),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Role of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作者:
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