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我国银行业绿色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23作者:

自2009年起,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收入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整体规模将达到3.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银行零售业务市场[1]。伴随中国经济转向消费和投资的“双轮”驱动,大众消费和理财续期迅猛增长。银行零售业务重心逐步聚焦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及小微金融等核心领域,并成为银行优质资产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绿色转型和绿色金融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业务也迎来了较大机遇。然而,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零售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业务呈现碎片化发展态势,还未形成较大规模和广泛影响。为此,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对“银行业绿色零售业务”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将陆续发表。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也称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公司业务提出的概念。2007年UNEP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零售银行业务包括为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设计的个人和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零售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贷款和抵押贷款、借记和信用卡服务、旅行支票、汇票、透支保护、现金管理服务和保险等。而绿色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将环境激励纳入“绿色”零售金融产品和服务等主流产品中,用于满足环保客户的需求,鼓励私人消费者和中小型企业追求更可持续的选择和做法”[2]。

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特点

零售银行业务以服务个人和小企业为主,业务领域和涉及的金额较小。传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类业务、负债类业务和中间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中的资产类业务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发放的贷款,主要形式有:抵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消费贷款、汽车贷款等。负债类业务主要是吸收的各项个人本外币存款。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中间业务作为非利息收入,属于银行的纯收益,主要形式有:个人汇兑结算、个人信托、个人租赁、个人保管箱、个人票据托收、代理支付、个人咨询及理财业务、个人外汇买卖及外币兑换业务、信用卡等。(如表1)。

表1 零售银行业务分类

image.png

目前,零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种类,其相对于商业银行为大型企业提供的对公类批发业务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零售银行业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银行金融服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经济生活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不管是个人、家庭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充分、及时、恰当的零售银行业务,业务贯穿到人们的吃住行消费、教育支出、旅游、个人理财、商业汇款等各个环节,且为了满足客户的某一需求银行还会提供形式多样的零售业务服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随着个人以及家庭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市场上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零售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正是由于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与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使得这些不同的客户之间必然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提供零售银行业务时也需要尽可能地去满足各类消费主体的需求,在提供的产品品种、服务的形式以及提供服务的渠道上,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多样性。

3、零售银行业务比传统业务对信息科学技术更具依赖性

由于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遍布于市场的各个角落,这些服务对象在工作层级、年龄、地域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且往往单个客户的服务涉及到的金额较小,这就决定了零售银行业务要实现高效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手段。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银行等金融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类金融创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有效推进了整个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业务的创新

随着绿色金融覆盖领域不断扩展延伸,需要将绿色金融的覆盖范围扩大至个人与中小微企业,绿色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连接的纽带,通过商业银行的绿色零售业务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应对环境和气候挑战,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目前,各商业银行结合自身业务实践,在绿色零售产品和业务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成为银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表2所示。

表2 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产品创新案例

image.png

在资产业务方面,绿色住房贷、绿色建筑按揭贷、绿色节能贷以及环境权益抵押的创新业务,为银行传统零售融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2016年起,兴业银行推出绿色零售信贷产品“绿色按揭贷”、马鞍山农商银行推出的绿色建筑按揭贷。相较于普通住宅,绿色住房按揭贷款可按照绿色建筑认证等级的不同,给予绿色住房按揭贷款客户一定幅度的利率优惠。绿色住房贷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信贷渠道,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绿色信贷产品能够吸引更多客户关注和参与中国绿色产业发展,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兴业银行开展的碳排放权环境资产产权的抵押、质押融资业务,通过融资增信方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轻资产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随着环境和资源总量管理的推广和落实,以及碳市场等环境产权市场的建设完善,环境资产将会形成一个全新的资产门类,市场规模不容忽视。

在负债业务方面,绿色储蓄卡、绿色债券业务是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业务创新的另一个重点方向。2018年,马鞍山农商银行首发推出绿色环保理念的银行卡—“绿金卡”,汇集绿色存款用于支持绿色环保项目。绿色债券业务为银行的零售业务带来了客观的业务收入,也为盘活绿色资产提供了活水。2017年,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和国开行分别首次面向小微企业和社会个人投资者发行了绿色金融债,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创新、标准的路径,同时也扩大了绿色债券的投资主体范围,让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有机会直接为环保贡献力量还能获得稳定的收益,强化社会公众保护环境、支持绿色发展的责任投资意识,对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此外,在中间业务方面,有绿色信用卡、绿色理财的创新业务发展。低碳信用卡等零售业务领域的创新,极大的拓宽了绿色理念的影响范围。绿色信用卡通过强化持卡人因绿色消费而获得的用卡红利,个人通过使用绿色信用卡这一金融工具,可以从消费终端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拉动力,引导社会资金配置到绿色经济中,有效提升个人的绿色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开创了“蓝海”。目前光大、兴业、深发、建设、农业等银行都有推出绿色信用卡。兴业银行推出的低碳信用卡,将节能减排从企业项目领域延伸到个人消费领域,持卡人通过低碳信用卡向环境交易所购买碳减排量,所付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低碳信用卡使个人主动参与节能减排有了可行简便的通道。

2017年兴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推出首款绿色理财产品“万利宝-绿色金融”,与传统理财产品相比,该产品资金主要投向绿色环保项目和绿色债券,至2017年底,存量规模达到 180亿元,取得良好综合效益。

综合来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零售业务产品在不断创新,但产品普遍存在着结构单一、种类有限的特点。站在总体的角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业务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类问题都比较容易显现,而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得分析与解决,都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绿色化能否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的绿色零售业务潜力探讨

基于目前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业务实践经验与不足,银行业同业机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绿色化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

1、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明确绿色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与地位。

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可以借鉴绿色金融领先机构的经验,从组织架构、政策制度、产品体系、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信息披露等几大方面入手,构建绿色金融战略体系,全方位打造绿色金融机构。

2、支持节能、环保等绿色行业、产品及其使用,尤其应重视提供对需求端绿色环保行为的金融服务。

要同时对以绿色行业为代表的供给端客户和以消费绿色产品为代表的需求端客户,重点加大对需求端绿色环保行为的金融支持。目前市场上更强调对供给端的支持,但只有加大对绿色消费与使用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客户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提升,推动全社会自觉形成绿色消费意识,才能为供给端带来真正的商业利益,并形成良性循环。

3、加快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产品创新。

加快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推进绿色消费、科技金融、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领域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将绿色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展到融资租赁等传统信贷融资以外的非信贷融资产品。以此丰富节能环保金融的产品种类,扩大节能减排产品的适用范围,增强节能环保项目的融资能力。除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也要加快与之配套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4、商业银行应顺应金融科技兴起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转变趋势,建设零售业务绿色运营系统,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金融技术创新的推进,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等网络金融的功能慢慢替代了传统的柜面服务,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更加便利、高效,更加网络化和“绿色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在降低客户运作成本和能耗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同时也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加深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提升社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1 麦肯锡中国银行业转型与创新系列白皮书.集约化智能化跨越式:发展零售银行之路,2017年7月.

2 UNEP. A report of the North American Task Force (NATF) of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R] . 2007.

作者:

徐晓娜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雨荷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会计学院本科生

王斯远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会计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