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于巴西贝伦揭幕。作为《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后召开的首次全球气候大会,本届大会以“落实与加速”为核心议题,汇聚190多个缔约方的政府、国际机构、地方政府、商界与公民社会力量,共同聚焦于如何将既有的气候承诺全面深化为具体的政策工具、融资机制与全民行动。
会议前三日议程紧凑,主题鲜明,展现出本届大会以“落实”为明确基调的鲜明特征——从全球承诺迈向具体行动,从顶层设计转向地方实践,从气候治理到社会共治。会议首日聚焦科技创新与资金机制突破,次日突出地方实践与多层次治理,第三日则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公正转型。
一、COP30首日(11月10日):释放技术力量,提升适应能力
COP30首先在首日正式通过了会议议程,并选举巴西大使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André Corrêa do Lago)为大会主席,展现出全球共识与多边合作意愿。
首日会议突出强调通过技术赋能与数字转型,助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韧性,实现以数据、工具与能力建设为支撑的自主气候解决方案。在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方面主要有以下行为和成果:
1.启动了“绿色数字行动中心”(Green Digital Action Hub)与“人工智能气候研究院”(AI Climate Institute),推动包容、公正的数字化气候转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工智能与气候数据应用的培训、资源与工具。
2.牛津大学(TIDE中心)与国家亚马逊河研究所和拉丁美洲开发银行联合发布自然智能工作室(Nature's Intelligence Studio),以亚马逊等生物多样性区域为创新热点,推动自然启发创新,包括研究、政策参与和立法模板,并举办创意马拉松和能源图谱AI工具。
3.推出全球首个开源AI大语言模型(AI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用于农业,以及AIM for Scale农民AI预测工具,目标到2028年赋能超1亿农民。
4.推出全球气候数字公共基础设施(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DPI)和数字公共产品(Digital Public Goods,DPG)库,提供20多个开源工具给至少30个国家,应用于灾害响应、能源、水和农业。
5.举行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创新挑战赛(DPI for People and Planet Innovation Challenge),评选五个基于DPI的创新解决方案,每个授予10万美元资助,用于开发和实地测试。
此外,首日会议还在资金支持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动与成果:
1.开始运作“损失与损害应对基金”(the Fund for Responding to Loss and Damage,FRLD),在创纪录时间内启动,并发布首轮2.5亿美元提案征集,从设计阶段转入实施。
2.多边开发银行联合宣布,自2019年以来已将适应投资翻倍,2024年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超过260亿美元资金,并发布《自然融资追踪共同原则》和《结果指标选择指南》。
3.“韧性竞赛”(Race to Resilience)联盟宣布,目前已有4.37亿人因适应融资与地方行动而受益,覆盖1800万公顷土地,彰显包容、地方主导、融资驱动的气候适应成效。
4.国际捐助者宣布投入28亿美元用于农民适应与粮食系统韧性建设。
总体来看,COP30首日以科技创新与融资机制为突破口,重点关注数字化、人工智能及公共基础设施在提升气候适应力中的作用。
二、COP30第二日(11月11日):凝聚地方力量,夯实韧性基础,改善民生福祉
COP30第二天重点展示了地方政府、城市及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当天的讨论与行动聚焦于适应、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废弃物治理、生物经济、循环经济及科技创新等领域。在当天闭幕时,各国部长和市长在全球共同行动部长级会议上确认城市和地方层面是《巴黎协定》落实主动力。当天主要成果如下:
1.“战胜高温行动计划”(Beat the Heat Implementation Drive)全面启动。该计划由COP30主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清凉联盟”共同推动,计划将通过城市绿化、建筑降温、公共采购节能制冷设备等手段,旨在支持覆盖全球六大洲36个国家、汇聚83个核心伙伴,超过185个城市制定地方高温应对与绿化方案,到2030年帮助全球35亿人降低高温风险,并将这些解决方案纳入50个国家适应框架。
2.发布《多层治理加速解决方案计划》,目标在2028年前推动100个国家将多层治理结构纳入国家自主贡献(NDCs),并培训6000名气候治理公务人员。
3.“高水平雄心多层次伙伴关系联盟”(Coalition for High Ambition Multilevel Partnerships,CHAMP)推出新的治理框架,巴西与德国将共同主导该联盟至2027年,同时宣布在喀麦隆、马达加斯加两个非洲先锋国家启动“地方化融资国家平台”(CPLFs),目标动员3.5亿美元资金,吸纳200个地方与区域政府参与。
4.COP30发布首个可持续和韧性建筑标准《近零碳与韧性建筑全球标准》(NZERBs),确立建筑减排、抗灾与循环利用的统一行动框架。哥伦比亚、法国、芬兰、加纳、日本和肯尼亚六国率先签署公共采购框架,通过政府采购推动可持续建筑市场发展。
5.会议提出水资源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基石。并宣布了由拉美经委会(ECLAC)、拉美开发银行(CAF)与全球水伙伴组织(GWP)联合推出的“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水投资计划”,目标到2030年将募集200亿美元用于气候适应型水安全项目,涵盖供水保障、灌溉系统现代化、防洪防旱及流域治理。
6.“无有机废物”(The No Organic Waste,NOW)加速解决方案计划启动,承诺为全球提供3000万美元,到2030年前减少30%甲烷排放,并将100万废物工作者纳入循环经济。目前,已有18个国家的25个城市参与其中。
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COP30主席团共同推出数字平台“Maloca”,让全球公众能够以虚拟方式参与COP会议,促进气候讨论的普惠性与包容性。
总体而言,COP30第二日强调地方与城市在落实气候目标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多层次治理与地方化融资机制强化行动基础。
三、COP30第三日(11月12日):赋能于人,推动气候行动加速前行
第三天的会议全面聚焦气候行动的人本维度,强调人的技能、文化与社会公正在气候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以下成果:
1.“全球新经济就业与技能倡议”(Global Initiative on Jobs & Skills for the New Economy)正式启动。该倡议由政府、产业与公民社会共同推动,旨在将就业与技能体系全面融入气候与经济战略。其旗舰报告显示,气候转型有望创造约3.75亿个新岗位,同时全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预计将带动约2.8亿个就业机会。目前已有包括巴西、柬埔寨、印尼、肯尼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南非和埃及在内的8个国家承诺共同推进行动计划。该倡议计划于2028年前汇聚20多个国家和40余家机构,共同推动公正与包容的低碳经济转型。
2.首次将信息完整性(Information Integrity)纳入COP核心议题,以应对虚假与误导信息在气候行动中的挑战。比利时、加拿大、芬兰、德国、西班牙和荷兰宣布加入“全球气候信息完整性倡议”。
3.在原住民适应高层会议上,强调了传统知识与地方治理在提升气候适应力方面的独特价值。来自不同地区的原住民领袖分享了规划与实践经验,展示了知识体系如何融入国家和全球政策。
4.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与工业深度脱碳倡议(IDDI)联合发布《利用公共采购推动气候行动与公正转型计划》及《贝伦可持续公共采购宣言》,呼吁各国以万亿美元级公共采购市场为杠杆,优先采购低碳水泥、钢铁与混凝土等产品,促进公平劳动与包容性增长
5.发布《文化遗产融入国家适应规划加速方案》,推动更多国家将文化遗产明确纳入国家适应计划,并制定包含文化遗产的适应规划操作指南与工具,同时支持试点国家开展文化适应性规划。
6.举行青年领袖主持代际领导力高级别对话,通过联结新生代与资深领袖的声音,明确推进气候解决方案过程中的协作、包容与问责机制。
总体而言,COP30第三日聚焦就业、教育、文化与社会公正等人本议题,推动气候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
根据COP30官方网站内容整理
相关文章:
1.IIGFCOP30观点|阿依达:超越筹资困境——亚洲开发性金融的资本部署逻辑
2.IIGFCOP30观点|刘锋:构建更具活力与效能的新型碳市场
3.IIGFCOP30观点 | 金蕾:从 COP30 到本土实践—— “无废城市” 与企业 ESG 废弃物管理指标的融合路径浅析
4.IIGF首席观点 | 刘锋:COP30进入“行动交付期”,全球气候治理仍需破解难题
作者:
何宇轩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