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IIGF新闻 | 中财大绿金院专家受邀出席“一带一路”绿色能源投资与风险防范圆桌论坛

发布时间:2022-05-01作者:

4月29日,由《南方能源观察》杂志与绿色金融60人论坛共同举办、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绿色能源投资与风险防范圆桌论坛于线上举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受邀参与圆桌论坛,针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投融资挑战与应对”议题作现场发言。

王遥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中国绿色“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合作项目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发展历程。她表示,在过去近十年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绿色发展政策框架不断细化和丰富。中国也始终积极在对外投资合作中倡导绿色发展理念,2018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伦敦金融城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旨在倡议金融机构自愿参与绿色金融和风险管理,共同承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加强绿色低碳投资,并为其投资活动提供自愿性披露报告。她还指出,自2019年起,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海外能源产业的投资重点,至2021年全年已实现未有新的境外煤电项目获得中方投融资。未来,单笔所需资金规模较小的风电、光伏等项目将有望成为中国“一带一路”能源投资中的主导。

圆桌发言中,王遥教授介绍了中财大绿金院参与撰写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BRIGC)2021年政策研究专题报告《“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中提出的一套针对“一带一路”项目基于环境效益和负面影响的分级分类体系(“交通灯”体系),旨在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评估和应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潜在环境风险。她表示,企业可以通过运用“交通灯”体系了解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参与的项目及其所属行业的环境影响,促使企业在政策、战略制定和投资决策中更加关注环境因素。

王遥教授表示,项目融资模式是助力国际合作、风险分担和弥补基建投资缺口的重要工具。项目融资本身具备如技术、法律、政治、环境、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贯穿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规避和管理。她针对“一带一路”绿色能源投资项目落地与项目融资提出八点建议:一是专注于高质量和透明的项目发起方式;二是加强独立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识别,更好地将风险合理地分配给项目合作方;三是加强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ESIA),可借鉴国际公认的标准和最佳实践;四是改善项目公司治理,通过设置透明的流程和监管机制反映项目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利益,将利益冲突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五是探索利用多种融资来源,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根据风险偏好匹配国际融资来源;六是减少主权担保和公司担保的使用,探索使用多种增信措施;七是建立和实施严格的环境和社会管理体系(ESMS),通过风险预警和申诉机制等设置,统一且策略性地快速应对风险;八是定期透明地向金融机构和公众披露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表现。她同时表示,上述八条建议对国际基建项目融资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更好地甄别和管理基建项目中的风险;二是更有效地提升项目在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方面的表现;三是尤其对于新兴市场将更有针对性地减少主权债务风险。

“一带一路”绿色能源投资与风险防范圆桌论坛旨在邀请行业学者、产业专家,共同探讨作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重要领域的绿色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唐丁丁,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前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庆南共同参与圆桌论坛。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