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IIGF新闻|中财大绿金院专家受邀出席“中国及海外,如何使金融与自然需求保持一致”专题讨论会

发布时间:2021-02-03作者:

由于生物多样性迅速恶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造成的财务风险逐渐增加,该问题成为了当前一大热点话题。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协调金融与自然需求方面取得的进展,中外对话(China Dialogue)与“为生物多样性融资”倡议(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Initiative,F4B)于日前举办主题为“在中国及海外,使金融与自然需求保持一致”的网络专题研讨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主任王珂礼(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与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P·盖勒格(Kevin Gallagher),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Deborah Lehr),绿色数字金融联盟主任玛丽安·哈尔( Marianne Haahr),英国霍夫曼可持续资源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柏妮丝•李(Bernice Lee),公共与环境事务研究所(IPE)主任马军受邀出席本次活动并展开深入讨论。中外对话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伊莎贝尔·希尔顿(Isabel Hilton)主持本次活动。

戴青丽(Deborah Lehr)在视频发言中肯定了中国通过金融手段解决自然问题的愿景与决心,同时也提出了全球对自然丧失的担忧。凯文·P·盖勒格(Kevin Gallagher)则分享了他在构建和分析中国海外发展融资的地理空间数据集方面的工作。

王珂礼在回答主持人关于初始融资阶段为何经常忽略对自然的考虑的问题时指出,目前的金融体系仍然缺乏适当的针对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指标、标准、监控和执行措施,这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尽管中国已经在2015年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但缺乏数据披露和透明度仍然是一个挑战。

马军表示,既然中国决定采取基于市场的监测措施,那么更多的相关数据应该被披露。他展示了由研究远开发的实时环境绩效数字地图,该数字化地图可以查看中国境内所有区域的环境状况。但也指出,目前某些本地化数据尚未公开。

玛丽安·哈尔指出,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数据保存方式,可以作为解决数据隐私违规问题的理想方案,并且可以通过其可追溯性改变环境破坏性产品的价值链。

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一带一路”项目造成的风险问题,嘉宾们讨论了中国投资者,金融和环境监管机构以及东道国应承担评估海外投资影响的责任。王珂礼博士指出,由生态环境部支持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于2020年12月发布了《“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研究报告,明确将生物多样性方面纳入了项目评估。与会嘉宾对中国建立生态红线保护脆弱环境的措施表示了赞赏,并建议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时,应也建立并实施类似措施。此外,与会嘉宾也就债务换自然机制(debt-for-nature swaps)支持可持续发展并保护“一带一路”倡议所在国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王珂礼博士指出从“棕色金融”转向保护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必要性,需避免在倡导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同时,继续投资于对环境有害的项目。

编译:

陈乐飞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