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已正式开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与高质量发展,这与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从ESG视角出发,阐述了将ESG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工作的必要性,并通过探讨农村企业与农村合作社的ESG实践,提出相应建议,助推ESG理念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一、将ESG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既需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也需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ESG理念不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还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正义及提升治理水平,这些核心要素与乡村振兴目标高度契合。
环境保护方面,确保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至关重要。特别是水资源、土壤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这些都是维持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显著降低农村地区的碳排放,进一步增强其可持续性。例如,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社会责任方面,ESG理念倡导的社会责任和包容性对于乡村发展尤为关键。这意味着要确保所有社区成员,尤其是贫困群体,都能参与到发展进程中并从中受益。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善和医疗服务提升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贫困状况,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例如,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和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农村地区吸引并留住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治理方面,良好的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透明度、责任性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实现资源高效分配、减少腐败现象的关键因素。一个透明高效的治理结构不仅能吸引更多外部投资,还能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例如,通过实施公开透明的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制度,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社会信任度。ESG理念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持,通过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良好治理的综合应用,不仅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农村企业和农村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推动力量和实践主体之一,通过整合技术、资金、地理位置及市场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积极投身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农村企业与农村合作社ESG实践中的问题
在环境维度上,许多农村企业和合作社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首先,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农药和化肥的滥用现象,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源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受损。例如,湖南红壤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了严重的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其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偏低,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问题。此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尾水治理措施,导致养殖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还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维度上,部分农村企业和合作社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员工权益保护不到位,表现为工资待遇不合理、福利保障不完善以及职业安全健康条件差等问题。例如,一些农村企业未按规定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装备,导致工伤事故频发。其次,社区参与度低,许多农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未能积极投入当地社区的发展建设,忽视了对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支持。第三,许多农村企业和合作社供应链存在不稳定、不可持续风险,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天气灾害、市场波动和物流问题的影响。例如,广东省某水果合作社由于水果生产周期受到季节性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导致生产中断和市场风险。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影响了农产品供应,还导致农村经济的不确定性。此外,人才短缺是制约农村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中,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匮乏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治理维度上,农村企业和合作社面临着治理结构不完善和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问题。首先,内部治理机制薄弱,许多农村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容易滋生腐败和资源浪费现象。例如,陕西省某农村企业的高管被曝光涉嫌滥用公司资金,而公司的财务记录缺乏透明度,难以发现问题。其次,信息披露不充分,许多农村企业和合作社未认识到ESG报告的重要性,导致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无法准确评估其可持续性绩效。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也限制了潜在的投资和支持机会。例如,江苏省某生态农业合作社虽然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能及时向外界披露相关信息,使得外部观察者难以对其可持续性做出客观评价。
三、推动农村企业与农村合作社践行ESG理念的建议
针对中国农村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ESG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是制定明确的环境保护管理举措与计划,包括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等,促进整体能源资源的节约与循环模式打造,加快绿色转型进程。以农业型企业来说,可以加快可持续农业实践,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引入滴灌系统等高效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收集雨水用于非饮用目的,如清洗和灌溉;在能源效率方面可以采用太阳能板为农场或加工厂供电,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优化生产流程以降低能耗;在废弃物管理实施有机废物堆肥计划,建立有机废物处理中心,将农作物残留物转化为高质量肥料,推广塑料薄膜回收计划,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利用。同时,也可以利用GPS技术和传感器监测土壤条件,精确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化学品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
二是努力提高员工福祉,保障员工应有权益的同时,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员工应获得合法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包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同时应该拥有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应该致力于定期为员工提供免费的职业健康检查,改善工作场所的安全条件,比如安装通风系统、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应该提供清晰的员工晋升的通道并提供必要的培训支持,保障员工基本素养的提升以及专业技能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本地产业合作与带动。例如强化本地产业链构建,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优先选择当地供应商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农产品、饲料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立本地加工中心,深化加工与销售合作,将初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合作社或企业品牌推广,加强本地不同产业如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的互动与连接,挖掘潜在就业岗位。
四是加强对本地乡村社区发展的公益支持。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重进行交通改善和水电设施升级,通过投资修建或维护乡村道路、加强水电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区域内物流与交通效率,方便商品运输,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保障水电资源持续有效的供应;加强教育与医疗援助,为当地学校提供教学设备或资助修缮,为当地村民组织免费健康检查活动、提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讲座以及向乡镇卫生院捐赠医疗设备等,改善本地教学质量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支持文化发展传承活动如传统节庆活动、民俗展览等、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五是提升运营透明度和合规性。首先从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入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并严格遵守道德行为准则,防止腐败行为和资源浪费。其次是增强财务透明度,公开披露财务报告,确保资金使用和公司运营的透明度与公正性,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签订责任协议等方式进一步确保整个供应链的合规。
参考文献
[1]吉庆,李全,肖盼.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基于ESG视角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3(04):25-30.
[2]王维东.构建ESG特色投资管理体系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J].国资报告,2022(02):100-103.
[3]李玲燕,赵景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仿真分析——基于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常态化协同治理视角[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3,53(07):89-101.
[4]简冠群,徐倩.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背景下农业企业参与产业振兴模式研究——以甘肃蓝天公司为例[J].黑龙江粮食,2023(04):89-92.
[5]王刘勋,魏想明.乡村振兴战略下共享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农村企业的构建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3(05):170-172.DOI: 10.16675/j.cnki.cn14-1065/f.2023.05.056.
[6]张翠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探讨——以宁化县安乐镇为例[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05):77-79.
[7]刘英杰.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生态旅游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环境工程,2023,41(07):331.
[8]秦晓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2):112-116.
作者:
白稼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金 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