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任玉洁、吴倩茜:地方经济何以借“绿色转型”重塑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12-06作者:任玉洁、吴倩茜

以下文章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任玉洁 吴倩茜


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围绕绿色发展加快推动顶层设计,以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建设为主线,加强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多元探索,共同推动着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新旧发展动能的转化,带来了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如何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应对变革中的挑战与机遇,破局传统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也是地方经济面临的新议题。


一、如何理解“绿色转型”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作为我国全面深化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文件,提出了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以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空间格局建立方面,一是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相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各项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国土开发的“三条红线”、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开发区等主体功能区的边界与制度体系建设正在加快完善,从空间边界的角度为未来区域绿色转型活动提供指导。二是提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即以绿色为牵引,为区域协同发展、流域生态治理注入新动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从《意见》要求来看,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构成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体两面,其中传统产业的新机遇需要通过设备和流程更新、产能和布局优化、标准和要求提升予以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业态加快孵化打开发展的新窗口。而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成为存量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生产方式方面,除了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转变生产方式外,《意见》中也围绕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进行部署,并着重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立足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目标明确了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及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目标、重点抓手。立足交通运输全面转型,明确交通运输结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具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绿色规划、建筑与农业农业领域是重点方向。

在生活方式方面,《意见》提出了“全面节约战略”与“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的具体要求,以节约促发展,以扩大绿色有效内需带动供给的优化。

此外《意见》就政策保障体系、国际合作、组织实施等做出相关部署,与上述各项重点工作相衔接,共同勾勒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目标、重点路径、重点配套,也为地方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的牵引力提供重要指导。


二、“绿色转型”如何驱动发展

《意见》部署的各项重点工作,从表面来看是发展形态的调整,实则是发展模式的变革,更进一步的是生产要素类型与组成结构的升级。由传统模式向新兴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实现了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更先进的技术创新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绿色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自生产要素投入内容的转变。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源、自然资本、资本形成等作为变量影响着社会总产出,同时技术变革和创新作为“常数项”,当其发生变革时,无论变量的变化情况如何,均将直接带动社会总产出的变化,进而带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所投入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本、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均将产生变化,进而形成地方发展的新动能,其中常数“技术”的变化是牵引性、根本性的。要实现《意见》所述的各项工程的转变,技术的突破是核心。《意见》中专章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能力的提升,将显著放大社会绿色产出的最终成效,驱动经济发展。

绿色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自生产要素投入方式的转变。绿色转型的过程,也是我国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的过程,其核心体现在人力资本、自然资本、资本形成等投入方式的调整。绿色发展的模式,强调集约与高效,《意见》中提出的“全面节约战略”,其核心即是生产要素投放效率的提升,效率提升后原有生产要素的供给总量下将释放更多动能,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同时《意见》中多次提及智能化、数字化等并强调与绿色化的协同发展,其作用目标之一即是通过数智转型提高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等要素的投放效率。

绿色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自生产要素配置模式的转变。当前面向存量“结构优化”的深度调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表现,其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结构的合理化与结构的高级化。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需要不断扩大绿色产业、有序扩大传统产业中先进产能的规模,《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结构转型的目标,则需要不同生产要素以更合理、高效的方式配置于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中,以生产要素配置的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进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


三、“绿色转型”驱动地方经济迈入发展新阶段的关键路径

“绿色转型”驱动发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绿色为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从绿色驱动发展的路径中挖掘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基于生产要素投入类型、投入方式、配置模式等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地方经济及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绿色转型”也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绿色转型过程中,地方生产要素优势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机遇。地方生产要素优势变化,是指在绿色发展的目标下,地方原有人力资本、资本形成、自然资本、创新技术等基础优势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带来发展新机遇。以自然资本为例,《意见》中特别提出了加快发展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西北等地基于风光的自然优势,已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以宁夏地区为例,有报道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宁夏新能源装机达到3600.15万千瓦,成为单位国土面积新能源装机开发强度最大省份,其中光伏装机达到2136.5万千瓦,储能规模达到286.5万千瓦,最大充电电力228万千瓦,提升新能源利用率1.4个百分点 。新能源加快发展的背后,是能源技术装备水平的稳步提升,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所述,当前宁夏围绕光伏制造已形成全产业链,单晶硅棒产能占全球六分之一,高效高品质N型单晶双面电池转换效率世界领先。

二是绿色转型过程中,地方生产要素投入方式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机遇。地方生产要素投入方式变化,是指积极探索以更绿色的方式利用生产要素,发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以更加集约高效的方式发展,需要特别强调“协同”的作用,尤其是绿色与数智体系的协同,以提升单个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从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来看,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121.4万辆,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对重庆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7% 。重庆在利用其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构建汽车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智能化”正在成为提升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手段。2022年,重庆出台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2023年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万亿级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智能化”作为技术手段,提升了新能源车产出的水平;另一方面“智能化”也通过利用AI智能检测系统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等赋能产业发展。有报道显示重庆已建成数字化车间340个、智能工厂50个、创新示范工厂11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和5G全连接工厂12个 。

三是绿色转型过程中,地方生产要素配置模式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机遇。地方生产要素配置模式变化,是指制度、资金、土地、人才等微观要素向新兴领域、重点方向加快倾斜,以新的投入组合驱动新旧动能的调整,进而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力。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湖州市是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近年来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牵引,带动了资源要素集中向绿色领域倾斜。一方面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向绿色领域投放倾斜,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供给、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等多项机制,加快引导资金关注绿色投放。另一方面以金融为抓手,推动与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多项政策的协同,放大绿色投资效应。从成效来看,一方面湖州市金融业自身得以壮大发展,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GDP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全省领先,增长13.5% 。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绿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集聚度达72.4%,“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下降3.6%、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 。


四、“绿色”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绿色转型”是中国经济迈入新阶段的必经之路,有别于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要实现创新引领、绿色协同等新的发展目标,需要在摸索中找出可行的新路径,进而重塑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国地方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部分地区产业绿色化水平发展成效显著,但从整体来看绿色发展的能力仍不均衡。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地方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数据库显示情况来看,地方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领先,以规模以上绿色产业总产值 来看,2023年,规模以上绿色产业总产值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约为997,391,500万元。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远高于其他省份。二是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以规模以上绿色产业产值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比例情况来看,2023年,广东、上海等地的规模以上绿色产业总产值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比例已超40%,但中西部多地的绿色产业总产值占比仍不足10%。在此背景下加快探究如何利用“绿色转型”的驱动力,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是挑战也是更大的机遇。基于绿色驱动发展的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多地已经形成的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未来利用绿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锚定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绿色发展的优势,加快将绿色生产要素转变为生产力。回归影响经济总产出的关键要素,技术、人力、资本、资源仍是带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绿色转型的背景下,生产要素的优势正在发生改变。如何将地方自然资源向生产力转化、如何加快孵化形成绿色技术等是摆在地方发展面前的新机遇,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找出并加快建立地方发展的“绿色比较优势”。

二是着力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式,以“降本和增效”为目标更加关注资源要素投入的“单位价值”。以有限资源投入创造更大价值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当前我国资源约束偏紧的情况仍然存在,尤其是自然资源、有效资金等关键要素依然有限,释放发展的更大潜能更需强调单位价值产出,这其中既需要构建节约、循环的发展模式,也需要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发挥其杠杆效应更好的实现降本增效。

三是加快生产要素向重点领域的倾斜,优化要素配置的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生产要素结构调整的结果,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需要从根源上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方向。经济转型难免经历短期阵痛,不同区域、不同主体所掌握的生产要素投入的速度与方向难免在犹豫中产生偏差,这就需要地方加快发挥统筹优势,大力推动金融、制度、产业、人力、技术等各个微观要素向绿色领域的集中,以投入要素的结构优化壮大绿色动能的发展基础,切实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整个经济绿色发展的能力与韧性。


本文原载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第8期


作者:

任玉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吴倩茜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业务执行负责人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