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刘慧心、崔莹:自然市场——生态资本的价值发现

发布时间:2024-12-03作者:刘慧心、崔莹

目前,为减缓气候变化,全球各国正通过建设碳市场的方式加速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类似地,为阻止并逆转当前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现状,2022年3月,自然市场工作组(Taskforce on Nature Markets)成立,旨在通过塑造积极的自然市场(Nature markets),以保证全球经济活动与自然的交互秉持着自然受益及公平的原则。文将对自然市场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并回顾国内外自然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探讨自然市场发展的关键议题,以对我国如何更好的建立自然市场提出建议。


一、什么是自然市场

根据自然金融(Nature Finance,一家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机构)的定义,自然市场是经济的一个子集,在这里自然被专门用来交易和估值。自然是人类文明自建立初期起所有生产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因此全球经济的发展长期依存于自然的供给。当自然相关的收入伴随着商品和货物的买卖发生时[1],自然市场的概念便已经存在。工业化以来,自然资源的大肆采掘以及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破坏都给自然稳定造成了影响。在全球气候危机、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以及不平等现象加剧的当下,自然市场的构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上的重要性凸显。各类自然资源,不论是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物质供给,抑或是自然在固碳、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方面的调节服务,还是自然的文化服务均需要通过明确的价值赋予,以实现保护、发展和完善。

自然市场按种类划分可以为四类市场,即资产市场(Asset markets)、固有市场(Intrinsic markets)、信用市场(Credit markets)以及衍生品市场(Derivative markets),分别代表自然相关资产交易的市场、传统自然产品交易市场、包含碳信用在内的自然相关信用产品交易市场以及金融产品衍生市场。各类市场定义和产品案例见表1:


表1 自然市场分类目录(The Nature Markets Taxonomy)[2]

资料来源:Taskforce on Nature Markets,2022


自然市场是经济中的一大主要成分,如何推动相关企业、市场和经济走向“自然受益”(nature-positive)和“公平”(equitable)是自然市场发展提出的一项核心关注。从传统经济向自然聚焦,自然和经济交互的第一层是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的自然相关价值的流动,是自然价值所广泛依存的经济形态;第二层是自然得到定价的过程,但自然的价值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未被定价或者低估的现状,例如自然的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第三层是具体的自然相关产品得到交易并产生收入的场所,即上文所定义所有自然市场。但值得关注的是,自然市场中众多市场的发展往往并非是对自然有益的,甚至会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和自然损害,例如多数成熟的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包括农产品、矿物、油气等,其聚焦商品的生产和交易,对于是否影响自然并未有明确关注。因此,在自然市场的范畴内,最核心的一层,且是人类社会未来需要持续发展的,便是“自然受益”且“公平”的自然市场。其中“自然受益”强调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公平”强调的是对于自然所产生收入的公平分配。


图1 经济中的自然市场

资料来源:Taskforce on Nature Markets,2022


二、自然市场的国内外发展


(一)中国自然市场发展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中国自然市场持续发展,正逐步构建助力自然友好的市场机制。2015年,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发布,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理念,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承认自然生态的价值,指出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极大程度促进了中国特色生态市场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突出实践。

在资产市场领域,中国各类生态系统资产使用权的交易体系已初步建立。其中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流转等相关自然相关权力流转机制在我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赋予了土地耕种以及林业种植的自然价值,形成了交易机制。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推进环境权益市场的建设,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市场建设均有显著进展,对于优化自然相关的环境权益的分配,强化利益相关方的自然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固有市场领域,中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例如在传统农业范畴内,各地积极开发生态农业,按照绿色、低碳要求推动产业生态化,保护乡村环境,地方协同农业产地开展生态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了从生态农场到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的自然受益属性。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目标,对于提升传统自然市场产品的生态价值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在信用市场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国内外自然相关碳信用机制。今年年初,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新启动,随后新的CCER方法学相继公布,包含了造林碳汇以及红树林营造两类自然相关的CCER项目范围,是对于陆地森林以及红树林固碳效益的价值市场化认可,可通过碳市场的交易予以价值实现。此外,中国的市场主体长期以来还广泛参与地方试点碳市场以及国际碳信用机制下的林业碳汇或蓝色碳汇相关的碳信用交易,这些机制均提供了很好的可用于量化自然资产固碳价值的自然市场。

在衍生品市场领域,中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类别。得益于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均已位于世界前列。在中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范围内,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产业均被纳入支持范围,是绿色金融政策定向支持自然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此外,地方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也在进一步丰富自然价值的实现路径,典型案例包括部分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贷,以生态产品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人居文化服务等生态价值的核算量作为质押提供贷款服务;碳汇贷,以林业碳汇为质押物进行贷款等。


(二)国际自然市场发展

国际上的自然市场实践进展可从成熟市场与自然受益准则协同,以及创新新型自然市场两方面进行总结[3]。

对于成熟市场与自然受益准则协同的探索,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尝试,但仅占据市场的小部分,例如:

欧盟零毁林法案(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欧盟已经于2023年出台《零毁林产品法案》(Regulation on Deforestation-free Products),以尽量减少欧盟推动的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在欧盟存在农业用地的扩大导致的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问题,这些林地损失与牛、木材、可可、大豆、棕榈油、咖啡、橡胶及其衍生产品(如皮革、巧克力、轮胎或家具)的生产有关。根据该条例,任何将这些商品投放欧盟市场或从欧盟出口的经营者或贸易商必须能够证明这些产品不是来自最近被砍伐的森林,也不是导致森林退化的原因。

农业大宗商品融资:聚焦大豆日益增长需求导致的巴西塞拉多地区大片植被砍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负责任商品基金(Responsible commodities Facility, RCF)于2019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启动,并获得了来自英国Tesco等连锁超市的资金支持。该项目是一项旨在促进巴西负责任大豆生产和贸易的倡议,通过创建一个财务上可持续的工具,向农民提供激励,并帮助满足对零森林砍伐供应链日益增长的国际需求。

林业保险标准: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瑞士再保险公司制定了可持续性风险框架。该框架包含针对林业、纸浆和造纸以及油棕部门的具体政策。该框架明确规定,作为尽职调查过程的一部分,他们不会为未完全获得相关可持续性证书的客户提供业务支持。

商品衍生品法规:可持续证券交易所(Sustainable Stock Exchanges)已经就将可持续性标准纳入衍生品市场法规或指定认证要求的合同中的机遇和挑战发布了指导意见。一些衍生品交易所已经推出了可持续性要求,例如,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要求油棕期货交易商提交采购可追溯性文件。

聚焦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目标,创新型的自然受益的自然市场在全球也已形成诸多探索实践:

生物多样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offsets):一种涉及创造和出售生物多样性单位的经济工具。这些单位为产生生物多样性净效益的行动提供资金,例如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或恢复。例如,直接从农民那里购买水果的糖果公司可以购买生物多样性信用,以支持保护和恢复当地景观中传粉媒介动物的栖息地,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同时使公司能够帮助维持当地传粉媒介动物的数量,这对实现高产量同样至关重要[4]。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Wetland Mitigation Bank):一种市场化的补偿机制,由第三方新建或修复湿地并出售给其他开发者,以帮助后者履行其法定补偿义务,目的是保护湿地、抵消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湿地缓解银行已经扩展到溪流修复和雨洪管理等领域,并成为美国政府最推崇的补偿性缓解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私人企业投资参与建设,激励了土地所有权人、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还推动了湿地修复技术的进步和湿地修复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生态系统服务的买方从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商处购买定义明确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自愿交易。例如,在美国罗德岛州的詹姆斯敦,农民们通常一年两次在地里收割干草。然而,这种做法破坏了许多当地草原鸟类的栖息地。罗德岛大学和EcoAssets Markets Inc.的经济学家从愿意帮助这些鸟的詹姆斯敦居民那里筹集了资金,以补偿詹姆斯敦三个农场减少年收成和从其他来源获取干草的成本。这样,鸟类就有足够的时间筑巢和离开地面,而不会受到干草收获的影响。


三、关于自然市场的关键讨论

尽管自然市场的提出给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实现路径,但在相关市场的设计、开发和实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和障碍。


(一)问题一:在当前的非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下,自然市场机制改革面临较大压力

目前全球虽然已经提升了对于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认识,但是大多数经济活动仍然低估或未评估自然价值,对自然的利用依旧采取无节制地免费使用的方式[5]。这一自然成本的忽视会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使用、土地使用、污染等形式造成经济的大规模损失。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约8万亿美元的全球粮食系统会产生约12万亿美元的负外部性,主要是通过破坏自然和加剧全球变暖[6]。同时,全球生物多样性相较1970年也已降低68%[7]。在全球自然价值普遍负增长的现状下,自然受益的自然市场机制的引进对于各个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将引发重大变革,也将重塑众多关键产业链,需要将对于自然损坏的惩罚与对于自然保护的奖励相结合,从产业链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培育,逐步构建市场可接受的自然受益市场机制。这一进程可以预见面临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需求,但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现状下,自然成本的分摊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关键市场主体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


(二)问题二:自然市场或将加剧国际经济结构中的不公平因素

由于全球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然资源已广泛地在国际间流动,但是自然资源的使用对于国别间的影响差距巨大。据估计,199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北方(global north)从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获得了120亿吨隐含原材料当量、8.22亿公顷隐含土地、21焦耳隐含能源和1.88亿人年的隐含劳动力,总价值以国际价格计算约为10.8万亿美元[8]。因此,国际间自然价值的衡量和自然市场交易的发展将极大程度受到外贸依存度、军事冲突以及人权等议题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更多地依赖于对于自然资源使用,潜在地会造成自然的破坏和自然多样性的损失,更难以通过自然受益的自然市场机制获取相应的支持。


(三)问题三:自然价值的难以估量和市场造假行为的风险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难以准确量化和定价,这导致在市场化过程中,生态服务往往被低估或忽视,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大量的自然价值将依旧处于未被合理定价的状态,难以通过市场化行为予以价值实现,在政策约束外的自然资源就有持续遭到无节制免费使用的风险。此外,对于已经形成定价机制的自然市场,例如碳信用市场、生态补偿市场等,国际上碳信用机制同样存在“漂绿”的恶性事件,因此方法学不够健全、核查不够严格、透明度不够高等问题都会导致虚假自然价值被欺骗性地变现,削弱自然市场的实际作用。


四、自然市场发展展望

将自然这一传统供给层面的生产资料要素从另一个视角引入,关注各类主体在自然保护维度的产出,是潜在重塑全球经济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全球碳市场的发展为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提供了丰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自然市场具有类似的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去实现内部化的外部特征,但同时存在着相较于碳市场更深度的市场影响以及更为难以量化的价值体系。目前,国内外对于自然市场的发展都做了诸多尝试,是各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此,对于中国自然市场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持续完善政策和法律框架。自然市场的建设首先需要坚实的法律基础建设,进而需要逐步通过政策的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出台、资金的供给、市场意识的培育等,逐步引入相应的自然受益的市场机制。特别是在碳交易市场、生态补偿机制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基础,强化市场行为的规范,同时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为市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基础。

强化自然友好型市场、产品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固有市场是自然市场中市场规模最为显著且市场需求长期存在的关键市场。降低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对于自然的损害并同时推动生态产品的培育,将在减少自然损害的同时增加自然受益,具有极大的自然保护效益潜力。为了推动相应市场发展,同时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愈发严格的规定和措施,建议强化自然友好型产品标准制定、产品生产、认证、交易和市场培育相关工作,鼓励形成自然友好的产品市场,推动市场良性发展。

增强自然保护意识,提升机构和公众参与意愿。一方面建议推动金融机构落实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识别、监测和管理,通过风险压力测试和定期的信息披露,提升机构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自然相关金融产品创新,引导更多资金流向能让自然受益的相关领域。另一方面建议加大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提升居民的自然保护意识和形成为自然付费的意愿,培养消费者对于自然友好型产品的消费习惯,助力自然价值的市场实现。


本文原载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 Taskforce on Nature Markets. The Future of Nature Markets. 2022-04.

[2] Taskforce on Nature Markets. Global Nature Markets Landscaping Study. 2022-12.

[3] Taskforce on nature markets. Global Nature Market Landscaping Study. 2022-12

[4] McKinsey. Biodiversity credits: Lessons for leaders. 2024-04. 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sustainability/our-insights/sustainability-blog/biodiversity-credits-lessons-for-leaders

[5] Taskforce on nature markets. Making Nature Markets Work. 2023-08

[6] World Bank Blogs. (2019). Do the Costs of the Global Food System Outweigh Its Monetary Value?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s.worldbank.org/voices/do-costs-global-food-system-outweigh-its-monetary-value

[7]WWF. A warning sign: where biodiversity loss is happening around the world. 2021.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magazine/issues/summer-2021/articles/a-warning-sign-where-biodiversity-loss-is-happening-around-the-world#:~:text=A%20warning%20sign%3A%20where%20biodiversity%20loss%20is%20happening,habitat%20destruction%20due%20to%20unsustainable%20agriculture%20or%20logging.

[8]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 Advanced Countries' Wealth Depends on the Appropriation of Resources and Labour from the Global Sout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ab.cat/web/newsroom/news-detail/advanced-countries-wealth-depends-on-the-appropriation-of-resources-and-labour-from-the-global-south-1345830290613.html?detid=1345857040508



作者:

刘慧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崔 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