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发改社会〔2019〕0160号,以下简称160号文)。方案附件列明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等三方面27项重点任务,其中9项均有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负责单位,足见对于健康领域公共服务的重视。160号文件还明确提出“推进康复大学筹建”等关于康复产业的新的重大部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康复产业的概况简述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健全的康复体系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康复产业作为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治疗紧密相连,包括急性期康复产业、后康复产业和长期护理产业。近年来,我国民众追求生活质量,尤其注重健康方面的提高;行情需求上,我国在康复医疗等健康方面的服务需求前后发生改变,由潜意识的变成了现实直接的。此外,我国国情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度加快、残疾人数和慢性病患者数量增多,康复产业形成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1.老年康复产业。由于我国没有对于老年康复产业进行单独统计,只能根据其服务对象进行推理分析。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将成为康复市场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我国老年人口以活力老人为主,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绝对数量不容忽视。全国10.54%的老年人为轻度和中度失能,2%的老年人为重度失能,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眼科相关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均超过50%。因此最少有一半的老龄人口需要用到康复服务。
2.残疾人康复产业。我国残障人群逐年增加,康复服务覆盖不足。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现有8200多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目前,我国残疾康复服务供给形势十分紧迫。据统计公报表示,2017年,仅有85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全年仅为244.4万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因此,还有大量的残疾人群未得到相关康复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中,鼓励建设残疾人康复医疗中心和护理中心集团化,对此优先设置审批。这极大地促进了残疾人康复产业。
3.亚健康人群康复产业。我国亚健康人群基数较大,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据专家介绍,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国家对于亚健康人群的康复服务和产业也高度重视,提早部署。比如,2015年卫计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截至2017年,已经有29个省出台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在医疗端通过鼓励公立医院设置康复科室来应对亚健康。
二、我国康复产业的融资短板
康复医疗是我国医疗体系的弱项,康复产业也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弱项。目前,我国康复护理市场供给匮乏,整体呈现医院少、病床少、从业人员少状态,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按照美国等发达国家标准,我国目前康复产业存在以下短板。
1.康复产业整体布局不均衡。康复市场中老年人群与慢病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在支付能力上,中老年人群和慢病人群比残疾人人群也要高出很多,所以从康复需求与消费能力可以看出老年群体和慢病群体将会成为康复医疗的主要消费人群。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政策中明确提出“鼓励在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而我国当前在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也是结构失衡,我国护理人员、康复医师等专业人员缺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及康复医师培训可作为未来投资方向。
2.康复产业融资渠道不顺畅。康复产业作为与养老服务业、医药服务业配合最为紧密的专业医疗细分行业,需求巨大,市场资金缺口较大。尤其是对于刚需型养老服务板块,综合医疗、老年病专科医疗、社区门诊医疗等医疗机构与服务的融资和投资渠道不顺畅,比如,长期照护险虽已在部分城市开始试点,但至今没有铺开;而商业长期护理险在国际上已蓬勃发展,而我国险资企业却不能通过投资培育出自身的康复护理服务,作为长期护理险后端服务支撑。另外,融资体系的重要支撑支付体系也不够多元化,比如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就未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3.康复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康复产业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产业服务人群的趋势相匹配。而我国康复产业在残疾人和老年人这两大人群服务方面发展方向不明确。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2010 年起拥有超过8500万残障人士,涉及2.6 亿家庭,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障人士占总残障人数的70%以上,超过5950万。同时,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整体发病率逐步提高。据民政部统计:至201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94亿,其中大约50%,即接近1亿的老年人口有康复需求。而目前需要康复治疗的人群中超过4/5都没能及时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
三、我国康复产业的金融扶持
我国康复产业亟待金融的大力扶持。如果按照基本满足我国康复需求的水平测算,则市场规模将会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而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标准,则市场规模会在6000亿人民币以上。据预测,至2023年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规模有望达10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8%。所以,160号文在“扩大资金投入”部分重点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综合利用债券、保险、信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提供支持。”健康金融是专门服务和扶持包括康复产业在内的健康产业。虽然160号文件的18个联合发布单位没有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主管部门,但从健康金融的角度看,我们可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进行探索突破。
1.银行业对于康复产业的扶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开展康复产业融资业务提供流动性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增强支持康复产业中小企业的资金和资本实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服务于康复产业的信贷、理财等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满足康复产业小微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融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全力支持康复产业发展壮大。
2.证券业对于康复产业的扶持。扩展资本市场通道,发挥资本市场对康复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融资,按照创业板、科创板发行条件中的财务指标,积极辅导康复产业领域的企业上市。增加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积极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运用分散化原理,发展集合融资工具。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债券)的发展是近年来金融工具的一个重要创新。集合债券弥补了康复产业中的单个企业固定资产少、信用等级低等不足,探索了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债券市场的方式和途径。通过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和集合信托等创新工具为康复产业中小企业解决了部分融资需要。
3.保险业对于康复产业的扶持。康复产业具有成长快、收益高、风险概率大的特点,如果让保险公司发起或参与面向康复产业的PE、VC,可以在投资额度锁定、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争取较高的收益率水平。从我国保险业总体规模和偿付能力水平来看,具备了一定的投资抗风险能力。在投资领域受到严格监管的情形下,保险业资产分布偏重银行存款和债权类资产,无论是财产保险行业或人寿保险行业有长期资产配置的需要,都有长期高收益资产配置的需求与可能,寿险公司这方面的需求更大。这种资产配置的需求与康复产业的成长模式有一定的契合度。目前来看,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方面尚没有此类政策突破。
作者: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曹应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