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11.17

发布时间:2021-11-17
国内
(一)全国

1.11月下半月全国大部扩散条件较好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2.国家发改委:今冬明春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够得到可靠保障

3.国家管网“三桶油”备战天然气保供 供应量将创历史新高

(二)地方

1.首届中国(重庆)广阳湾绿色低碳发展高峰会举行 “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上线

2.广东印发绿色矿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

3.江苏首笔碳权挂钩贷款落地 货币政策工具加财政资金贴息双向激励


国际

1.美国能源部化石能源办公室发布矿产可持续发展多年期计划

2.英国发布2050净零排放战略

观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提升绿色金融潜力,应先解决标准统一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在政策制度、市场创新、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发展进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虽然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绿色建筑保险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但应用范围和场景仍比较有限,又如国内和国际层面都存在绿色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对绿色金融更多潜力的发挥形成掣肘。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为绿色金融发展增添了新的抓手。中国金融体系一直高度重视完善绿色金融的市场基础建设,大力推进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压力测试等方面工作,不断提高防范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等气候风险辨识,以落实碳中和目标。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碳中和实践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较国际成熟市场层面仍有差距。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当前人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框架已经有比较好的参考性,但基于当前国际主流应用的环境信息披露框架为TCFD(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ask Force on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标准,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气候风险分析方面,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尚缺乏方法学和工具的支持,开展环境压力测试的机构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资管业和保险业的案例较为空白。

在产品创新能力方面,当前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碳金融相关产品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初步探索,但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相关产品方面的创新实践较国际市场还存在不足,中国整体市场的可持续投资规模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主编:吕今平

本期责编:宋汶禹

新媒体编辑:白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