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中国人民银行统计,三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43.51万亿元,同比增长17.5%。
2.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开幕,构建绿色低碳全链条创新生态。
(二)地方
1.内蒙古落地全国首笔肉类“碳标签”挂钩贷款,绿色信贷创新赋能产业低碳转型。
2.农行江西分行绿色信贷余额超1180亿元,助力传统产业与生态治理双升级。
国际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COP30需“少作秀多实干”,聚焦气候融资与清洁能源转型。
2.巴西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以“真相与实施”重构气候治理,推动化石能源转型进入实质阶段。
观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绿色金融需构建“国内统一标准+国际互认框架”双轮驱动格局,方能破解全球化发展困局
在10月29日举办的“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与中国角色”高端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当前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正面临“标准碎片化”与“跨境协同不足”的双重挑战,唯有构建“国内统一标准+国际互认框架”的双轮驱动格局,才能真正激活绿色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动能。
他深入分析道,从国内维度看,尽管我国绿色金融规模已居全球前列,但区域间、机构间的标准差异仍较为明显。例如,部分地方对“绿色项目”的界定偏宽松,导致资金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而部分金融机构在环境风险评估模型上的技术短板,也制约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精准投放。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涵盖绿色项目认定、环境信息披露、气候风险计量等核心领域,通过“标准化”提升市场效率,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有序流入绿色低碳领域。
从国际维度,张明指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绿色金融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如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美国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与我国现行标准在分类细则、披露要求上均有不同。这种差异不仅增加了跨境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也阻碍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推进。因此,我国应在夯实国内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与互认谈判,推动建立“求同存异、分级互认”的国际协作机制。例如,可率先在“一带一路”绿色项目中试点标准互认,以区域性实践为全球治理积累经验。
张明进一步补充,在双轮驱动的实施路径上,还需强化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绿色金融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国内标准的数字化落地,同时通过跨境数据互联技术,推动国际间环境信息的可比、可验、可追溯,为标准互认提供技术支撑。唯有如此,我国绿色金融才能在服务国内“双碳”目标的同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占据更具影响力的地位,真正实现从“规模领先”到“标准引领”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