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我国在建海拔最高双曲拱坝电站正式下闸蓄水。
2.国家能源局:8月全国新增建档立卡光伏发电项目8658个。
(二)地方
1.河南平舆县: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绿色替代率达到50%以上
2.三峡峡能源百万千瓦级"光热+光伏"项目助力新疆哈密荒漠变“绿”洲。
国际
1.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加一倍以上!
2.全容量并网!电建光伏项目助力哥伦比亚能源转型。
观点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全球新能源的“中国模式”正在形成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而不可逆的重构。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预警演变为现实危机,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动荡加剧,能源安全被前所未有地置于国家安全的核心位置。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重要交汇点,探讨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借此机会,我想结合当前能源发展现状,与大家共同展望“十五五”时期能源发展的路径,主要围绕三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关键词,成就:全球新能源的“中国模式”正在形成。我国新能源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在规模上,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21.7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六成,发电量占比逼近四成,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二是在技术上,“中国创造”屡破纪录,26兆瓦海上风机、500瓦时/公斤固态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等创新成果全球领先。
三是在成本上,光伏、风电十年来降本分别超过八成、六成,储能项目的系统报价迈入“0.5元时代”,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四是在市场上,绿色金融投入新能源超过3000亿元,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中国不仅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更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第二个关键词,挑战:高歌猛进下的“三道门槛”。
一是传统安全与绿色安全的统筹挑战。面对72%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42%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以及全球过半油气产能位于地缘政治敏感区的现状,我们必须将能源安全从“保障供给”升维至涵盖资源自主、供应链韧性、战略储备等多维安全体系,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安全与新能源产业安全的协同治理。
二是规模装机与系统价值的实现挑战。尽管全国新能源平均利用率超93%,但随着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弃风弃光率也呈现增长趋势,“三北”局部地区长期承受新能源消纳压力。这深刻揭示:当新能源成为装机主体,系统调节能力已取代资源禀赋,成为最稀缺的要素。若消纳瓶颈持续,将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产业优势与国际规则话语权的升维挑战。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等举措,将碳排放从环境责任转化为贸易成本。我国新能源出口占比已达四分之一,竞争正从产品性价比向标准与生态主导权跃迁,亟需提升我国在全球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个关键词,路径: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
一是要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十五五”期间,必须将节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争取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形成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
二是要大力推进能源供给革命。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足能”的资源禀赋,夯实煤炭“压舱石”作用,推动煤电转型与电力系统重构;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抽水蓄能及新型储能技术,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突破氢能发展瓶颈;超前布局能源基础设施,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可靠。
三是要大力推进能源技术革命。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源网荷储的精准协调控制。另一方面,健全能源颠覆性技术的发现、培育和扶持机制,聚焦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氢能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国际科技合作。
四是要大力推进能源体制革命。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通过价格机制体现新能源的生态价值,促进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引导金融资金流向绿色领域,培育和完善绿色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开放能源优质领域,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能源转型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支点。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打破区域、行业壁垒,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深度协同。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构建全球能源合作新模式,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绿色产能建设,创新网络与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