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背景下,碳市场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对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也被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各国广泛关注和采用。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碳市场时需根据其资源禀赋,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具体因素指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碳市场发展路径,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中最大的经济体,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排名第六(高于日本),这使得该国在全球减碳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尼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依赖采矿及其相关产业链为主的重工业,以及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禀赋。随着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采矿业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印尼在推动绿色转型与促进产业升级之间面临着严峻的平衡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印尼政府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决心。而推动碳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激励高排放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还能为绿色转型提供关键的资金支持,为印尼解决目前的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中国企业作为印尼采矿业及其相关产业链上的投资主力,也应尽早了解相关的政策变动并调整经营策略,在碳资产盘查和技术升级等方面提前布局,做好未雨绸缪和风险管理。
一、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经验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与碳税是利用市场机制减排的两大核心政策工具。ETS通过为特定经济行业设定总量排放限额,并据此向企业分配排放配额,从而明确了允许的排放总量,确保了政策的减排效果。碳价格由市场动态所决定,随着碳排放配额的供需情况变化而波动。与ETS不同,碳税机制下政策制定者为单位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一个固定价格,为企业提供了价格的确定性。然而,尽管碳税能够稳定价格,但由此产生的具体减排效果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ETS和碳税在理论上可以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全球碳市场的健康发展[1]。

图 1:不同司法管辖区在碳定价政策方面的偏好
来源: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2]
ETS作为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36个碳交易体系投入运行,覆盖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58%的GDP,管控着球排放总量的18%。自2007年以来,全球碳市场累计收入达到3030亿美元,仅2023年的收入就达到了740亿美元[3],为减排投资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个成熟的碳市场通常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设定清晰的排放上限并建立灵活的交易机制,确保纳入ETS的企业有明确的排放基准线和减排目标;其次,实施强制性的监管和约束,制定法律层级高、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法规,保障交易活动的公平与透明。因此,碳市场往往率先在市场机制成熟,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储备的国家实施。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探索和建立碳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印尼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挑战分析
印尼是东盟中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增速保持在4%到6%之间。2024年GDP增长率为5.02%,在G20国家中排名第三[4]。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也在快速上升。据统计,2023年印度尼西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7.3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94%[5]。印尼政府在减低本国碳强度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其经济体碳强度从1990年的0.44吨二氧化碳当量/千美元GDP降至2023年的0.31吨二氧化碳当量/千美元GDP,实现了相对较为低碳的发展模式[6],然而,碳排放总量的持续增长依然凸显出该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7]。

图2:印度尼西亚GDP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图(1990-2023)
来源:世界银行、全球碳预算数据库。中财大绿金院整理绘制
印尼政府为履行《巴黎协定》做出了以下的自主减排承诺:到2030年无条件减少31.89%,有条件减少43.2%;到2025年将能源部门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至23%(45.2GW),到2050年提升至至少31%;并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8]。构建本国碳市场是印尼为实现上述气候目标采取的政策工具之一。印尼碳市场政策框架涵盖了ETS与碳税两大核心机制。2021年,印尼颁布的《碳定价法令》(第98号总统令)标志着印尼碳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里程碑,为后续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22年至2023年间,印尼政府密集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规,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实施基于强度的碳市场,这被视为其气候政策的重大突破。
表 1:印尼碳市场的关键政策

来源:中财大绿金院通过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印尼碳市场的初期建设聚焦于电力行业,通过逐步纳入各类化石燃料发电厂,为向“限额-税收-交易”混合系统的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2023年2月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推出基于碳配额的强制性ETS,并宣布分阶段实施且逐步扩大覆盖范围,预计至2030年将全面涵盖所有化石燃料发电厂。该ETS系统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23年至2024年)仅覆盖链接到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电网的装机容量在25MW及以上的燃煤电厂;第二阶段(2025-2027年)则计划扩展到装机容量低于25MW的燃煤、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厂以及其他未连接到PLN电网的燃煤发电厂;以及第三阶段(2028-2030年)则进一步拓展至所有化石燃料发电厂(包括2MW及以上的柴油发电厂)[9]。理论上,印尼碳市场应已进入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然而,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发布关于第一阶段实施具体情况的正式报告。
2025年应被视为印尼碳市场发展的关键节点,按照计划在此阶段ETS的覆盖范围将包括所有的自备燃煤或燃气电站。此外,印尼政府宣布重启此前被一再推迟的碳税机制,为纳入企业提供购买碳配额或支付碳税的双重选择。印尼碳交所(IDX Carbon)于2025年1月正式启动国际碳信用交易,也标志着印尼在碳市场的制度设计和平台建设中迈出了重要的步伐[10]。目前印尼证券交易所提供四种交易机制:竞标拍卖(Auction)、一般交易(Regular Trading)、议价交易(Negotiated Trading)、市场机制(Marketplace)。

图3:印尼证券交易所四种交易机制流程*
来源:印尼证券交易所(IDX Carbon)
(*竞标拍卖:由政府单位或开发商通过交易所拍卖,包括提供碳权产品说明及底价,而买家经由交易所设定购买量,且价格不得低于底价,最后由卖方决定配额。
一般交易:由买卖双方同时提交价格与碳权数量,交易所将依价格及时间顺序进行即时匹配,最终成交价就是市场价格。
议价交易:买卖双方事前先谈好条件后,再通过交易所完成碳权交割。
市场机制:开发商向交易所提交计划内容,包括价格及可交易的碳权数量,买家可在浏览所有计划后,依开发商订定的价格购买指定数量的碳权。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型的交易价格是卖方事先设定好,且不会变动。)
印尼的碳市场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在于监管体系的成熟度不足,特别是如何在以PLN为主导的电力系统中提升碳市场的透明度与参与度,将对未来碳市场的长期有效运作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目前大多数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对碳市场的认知与参与意愿普遍较低,导致市场活跃度不足,交易量难以放大,碳市场机制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渗透力受限。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而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林业等高排放领域尚未充分纳入碳市场体系,限制了碳市场的整体规模与影响力。此外,碳税实施时间线的推迟也对印尼碳市场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影响。原计划于2022年对燃煤电厂开征碳税的政策因多种因素而延期至2025年,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印尼财政部官员表示,此期间将密切监测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态势,确保碳税的推出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过大冲击[11],这也体现了决策者在保增长和降排放之间的谨慎心态,因为碳税的推行无疑将深刻影响印尼高碳企业的生产成本与运营管理。然而,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应该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当政府在不断平衡和斟酌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的复杂动态关系时,确保碳税政策的顺利实施与企业的平稳过渡时,相关企业也应该及时行动提前布局,应对碳交易和碳税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三、中资镍矿企业在印尼发展的碳市场影响剖析
来自中方的投资是印尼镍矿和相关产业链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外部因素。而在印尼的低碳发展进程中,中资企业不仅需应对传统挑战如矿产资源开发、市场拓展,资源政策变动和跨文化管理等,如今还需直面印尼引进碳市场机制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机遇。镍矿开采及其下游加工产业作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其生产活动对电力的需求极大,且电力供应多为自备燃煤电站,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相关碳市场政策的影响。随着印尼碳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中方企业将面临着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碳足迹管理要求。
一方面,碳市场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带来成本增加。随着碳交易和碳税政策的实施,自备燃煤电站需要承担更多的碳排放成本。企业需购买碳配额或支付碳税以抵消碳排放,配置或聘请专业的碳资产管理人员,以及投资各类减排技术等。即使对于碳强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电站和园区,短期内这些成本的增加可能不可避免,并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长期而言,碳市场的价格波动与不确定性也可能对企业的长期规划与投资决策产生干扰,比如是否继续投入高耗能的火法冶炼和氧化铝行业。另一方面,碳市场的发展也可能促使印尼政府对高排放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设定更严格的排放限额、提高排放标准的门槛等。这将要求中资镍矿企业不仅要关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要更加注重各类减排技术的投入和碳足迹管理,以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符合印尼政府的要求。提别是早期投入运营的某些自备燃煤电站,可能会面临额外的技术改造甚至是提前退出的压力。中财大绿金院在印尼实地调研期间了解到大多数中资企业,在过去几年对于碳税和ETS在印尼的实施以及所需的技术升级改造已有一定程度的预期与准备。然而,印尼目前的电力,气候,资源和工业政策都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目前看来,该国2025可再生能源装机和2030气候政策目标的实现难度都很大。而印尼国内也不断升级原矿和煤炭资源的调控政策,并给中方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与财务风险。在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市场收缩的双重压迫情况下,一部分中资企业在面对碳排放成本时将会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需要尽早的制定应对策略。
四、结论与建议
印尼是少数几个尝试利用市场机制达到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之一。ETS的试行将会给中资企业相对集中的镍矿产业园区,特别是自备燃煤电站的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印尼碳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中资镍矿企业需要准备面对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碳足迹管理要求。这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对企业后续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然而,碳市场也为中资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提高碳资产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碳交易等机遇,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和ESG表现。
针对印尼碳市场的发展,以下是对印尼金融监管机构、中资企业以及中国国内相关利益方的具体建议:印尼金融监管机构则应一是强化监管框架与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监管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市场可信度,以及确保碳配额交易、碳税征收等环节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二是寻求与国际碳市场的跨区域合作。在开放国际碳信用交易后,印尼碳交易所应加强与国际碳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与中国这一关键伙伴的深度交流。通过加强信息共享、技术对接及监管协调,双方能有效促进碳排放权的流通,优化减排成本,为中资企业及其他参与者提供更多国际碳交易机会,进而降低减排成本,推动区域碳市场的整合与效率提升。
中资企业则需深化与印尼各类监管机构的沟通,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并尽快熟悉相关交易规则与机制特点,和具体实施的时间表。同时,企业也应尽快开始全面的碳资产盘查,并考虑将来主动参与碳市场的可能性与具体方式。最后,中国作为最早试行ETS的发展中大国,其碳市场发展经验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印尼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国内相关机构应密切关注印尼碳市场动态,加强双边的碳市场合作,为中资企业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与决策依据,这不仅有助于两国履行国际气候承诺,加速低碳经济转型,也为跨国碳市场交易提供宝贵的实践案例与启示。
脚注
[1]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简报#9. https://icapcarbonaction.com/system/files/document/icap_briefs-zh-brief-9.pdf.
[2]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简报#9. https://icapcarbonaction.com/system/files/document/icap_briefs-zh-brief-9.pdf.
[3]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全球碳市场进展:2024年度报告. 柏林: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
[4] Trading Economics.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country-list/gdp-annual-growth-rate?continent=g20.
[5] 全球碳预算(Global Carbon Budget)数据库.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country/indonesia#what-are-the-country-s-annual-co2-emissions.
[6] 欧盟全球大气排放数据库(EDGAR). https://edgar.jrc.ec.europa.eu/report_2024?vis=ghgtot#emissions_table.
[7] 欧盟全球大气排放数据库(EDGAR). https://edgar.jrc.ec.europa.eu/report_2024?vis=ghgtot#emissions_table.
[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NDC/2022-09/ENDC%20Indonesia.pdf.
[9]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 https://icapcarbonaction.com/en/news/indonesia-launches-emissions-trading-system-power-generation-sector.
[10] 全球绿电与碳权市场资讯整合媒体. https://reccessary.com/en/news/id-market/indonesia-to-launch-first-international-carbon-trading#:~:text=Indonesia%20will%20open%20its%20carbon,Nationally%20Determined%20Contributions%20(NDCs).
[11] 经济日报. 2022.h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207/13/content_257451.html
作者:
周正韵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数据收集:
缪高意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